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語文課為什麽會缺乏“語文味”

語文課為什麽會缺乏“語文味”

第壹,教學遊離於語文之外,出現偏向,甚至走入誤區。比如執教美國作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壹課時,不少教師用大量的故事、歌曲、圖片感染學生,最後還讓學生創作歌頌父愛母愛的文字。又如在執教課文《寶玉挨打》時,有些教師讓學生陳述自己挨打的經歷與體驗,甚至還讓家長參與反省,把語文課上成了班會課。有的教師執教《南州六月荔枝丹》壹課時,在每個學生桌上都擺了荔枝、生物書和相關圖片。教師壹開場就明確要學生自主學習,“學什麽”由學生自己確定。於是,課堂很熱鬧,壹會兒有人說要介紹荔枝的結構特點,壹會兒有人說要研究荔枝為什麽不耐儲藏,還有要研究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教師讓學生分組學習,查字典、查生物書、找畫冊,最後全班交流。壹堂課下來,這篇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說明方法以及信息篩選方法等內容壹點都沒有涉及,甚至課文都沒讀壹遍。出現這些偏差的原因,就是誤把課文內容作為知識學習的對象了。

第二,過於依賴語言文字之外的媒介,活動過多,形式至上。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有壹種誤解就是把“合作”簡化為討論。於是,在課堂上,全班討論、大組討論、小組討論,甚至“無討論不成好課”。在執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壹課時,有些教師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來辯論海子應不應該選擇死亡,這就是“非語文”的典型,因為教學遊離於詩歌之外了。還有的教師把語文課變成音像、圖片的展示課。最後的結果是——形式雖然豐富,語文本身的內容卻不被關註。壹些手段不是不能用,而是應該考量其出發點與落腳點。

語文課應該關註的,是語意與文字怎樣結合構成高層次的表達。真正的語文課,或者“披文以入情”,揣摩言語形式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領略思想是如何借助高質量的言語形式來表達的。只有落腳於語言文字,才算是真正的語文,壹切知識的獲取、情懷的熏陶、素養的提升,都要借助語言文字、通過語言文字來完成,並最終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沒有“語文味”,任課堂有多麽活躍、精彩、動人,都不算好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