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漫灌”式課堂,強師不強生。農業上采取的大水漫灌,是壹種比較粗放的灌水方法,在田間不作任何的溝埂,任其在地面漫流,水量浪費嚴重,但灌溉效果卻並不理想。同理,“大水漫灌”式課堂,強師不強生。課堂上,我按照自己備好的教案,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逐段進行文言字詞的講解,整個過程細致紮實,原以為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實現積累文言字詞的語言建構目標,但壹節課40分鐘,挨個講解字詞,對教師來說,是在備課的基礎上,對文言常識識記的再壹次加強,但對學生來說,因為天氣、心情等主客觀因素,根本無法40分鐘都集中註意力,所以,對簡單字詞的大量解讀,既浪費時間,也消耗他們的耐心,等遇到真正需要突破的重難點時,反而缺乏充足的精力去理解和記憶,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大水漫灌”式課堂凸顯出壹系列問題,對課堂進行“精準滴灌”,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突破口。
壹節課不壹定要做到內容上面面俱到,越多越好。很多時候,我們過分註重宏觀而忽視了細節。課堂應該由無數個相互銜接的教學細節組成,比如說,“需要給學生重點講解的字詞是哪些?”“怎麽介紹作者才能避免走過場?”“朗讀指導怎麽才能讓學生壹次又壹次地提高?”“如何設計語文課堂活動才是利於學生成長?”“壹堂好的語文課能從哪些角度壹點點打開學生的思維,並抵達靈魂的深處?”……壹堂課的效率和價值就落實在這些細節上,教師只有抓住這諸多的細節,對學生感到棘手的問題進行“精準滴灌”,才能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字裏行間,完成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能力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的學習目標。
要做到“精準滴灌”,要實事求是,先讓學生自我感知文本內容,以自學實踐為指導,圈點勾畫易錯、難懂之處,主動質疑,才能節約時間,對癥下藥,收獲良好效果。
失敗是為了積累經驗,為成功做好準備。作為年輕教師,雖然每堂課後都深感自身能力不足,但我相信,只要自己堅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學習經驗,總結教訓,日積跬步,終能致遠。
最後,我以教育學者朱永新的詩歌作品《新教育的種子》裏的壹節來做結:
我是壹粒種子
壹粒新教育的種子
我有無數次前世今生的輪回
但是我最看重當下的力量
——曾經化為淤泥,換來今日芳香
無論遭遇什麽,我都堅信自己
壹次比壹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