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征人怨原文: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裏黃河繞黑山。
賞析:
邊塞詩盛於唐代,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的表現戎馬征戍,有的描繪異域風光。有的為征夫寫恨,也有的代思婦擬言。邊塞的好題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經寫完。盛唐以後,寫邊塞詩是不能不費壹點心思了。 柳中庸這首《征人怨》,乍看題目。覺得有些熟爛。然而。詩人卻不落窠臼。此詩雖亦寫怨,卻非關征人回首、佳人斷腸之類。首句並列兩個地名“金河”、“玉關”,二者用“復”字關聯,次句出以“馬策”、“刀環”,中間用“與”字連接,各有壹個時間副詞,壹說“歲歲”,壹日“朝朝”。“金河”、“玉關”都是征戰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絕無分別。“馬策”、“刀環”雖為兩個事物,卻是***同說明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內涵。“金河”和“玉關”、“馬策”與“刀環”相比並。以其重復表現生活的單調,“復”字和“與”字流露壹種無可奈何的厭倦之感,換成今天的說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關,整天價手不離馬策與刀環。而“歲歲”則把這種厭倦之感以時間的無限延伸極大地加重了,就是說,這種生涯無休無止。“朝朝”又把令人煩厭的重復行為的頻率推到極致。教人難以忍受。詩人巧妙地利用詩句的蟬聯偶對的特點,使此種情緒得到最充分的表達。“馬策與刀環”對應“金河復玉關”,“朝朝”對應“歲歲”,音節增加壹倍,意蘊上則產生相生互補的效果。從而詩的構思更顯得細密周匝。 三、四兩句是詩意的加深和擴展。“三春白雪”對塞外的環境特點稍作烘托,頗含悲涼之意;全句著重點則是落腳的三個字:“歸青冢”。“青冢”所在,其時雖屬唐轄境,但畢竟為胡域,詩人說“歸青冢”(大約唐軍無事時在這壹帶休整),由這個“歸”字,即可知征人無還鄉之期。“青冢”在這裏似也有壹種象征意味;難道說我們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壹樣,將長留塞外麽?結句說行軍、轉戰。如果說前二句從時間寫征人的感受、情緒,那麽,後兩句則從空間張大視角,青冢——黃河——黑山,給人以山高水長的距離感。詩人既以“萬裏黃河”展示地域之廣闊,復以“繞黑山”狀征途之回轉曲折。“繞”是繞來繞去,不同於單線征程,走過不再回頭。這個字,同前面的“金河”、“玉關”、“馬策”、“刀環”的重復,單調感壹脈相承。詩的前半寫征戍無止期,後半則寫征途無盡頭,結構上也恰好對稱,而於字句間透著“欲歸無計”的渺茫。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此詩似乎從總體上暗示給讀者這樣壹個問題:難道這是人的生活麽?遠在壹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過這壹類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獨為匪民!”(《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漢末古詩中所謂“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其怨甚深。前者是對戕害人性的統治者的反抗的呼聲,後者則是血淚的控訴。 這首詩妙在:寫怨而不著壹字怨語,毫無跡象可求。詩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氣象之開闊,格調之雄渾。足以同王昌齡的作品相匹敵。 此詩似乎從總體上暗示給讀者這樣壹個問題:難道這是人的生活麽?遠在壹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過這壹類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獨為匪民!”(《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漢末古詩中所謂“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其怨甚深。前者是對戕害人性的統治者的反抗的呼聲,後者則是血淚的控訴。 這首詩妙在:寫怨而不著壹字怨語,毫無跡象可求。詩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氣象之開闊,格調之雄渾。足以同王昌齡的作品相匹敵。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