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恩”之說,主要來源基督教,就就教化的方法區分,壹個是人教人,壹個是神教人。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壹種態度,是道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體現,是孔子的身教勝於言傳的教育方法的體現。
在論語中,孔子在指導我們如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種尊重和理解不就是“感恩”於他人之心嗎?,與基督教的感恩不同是感恩的對象而已。
具體句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貢問了老師壹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壹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麽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麽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妳自個兒不想幹的事,妳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壹輩子做到這壹點就夠了。
什麽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壹個字兩個字,就夠用壹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妳記住那麽多,有時候記住壹個字就夠了。
2.論語中關於感恩的句子有哪些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2、"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釋義:“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4、“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釋義:孔子說:“能始終和顏悅色比較難,只在長輩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酒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嘗,能算是孝嗎?”
5、“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釋義: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
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論語·裏仁》
釋義:孔子說:“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壹是因為雙親的年高體健而高興,再壹個是因為雙親歲數大而擔心。”
7、“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裏仁》
釋義: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8、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
釋義: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淳樸厚道了。"
9、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釋義:孔子說:“活著的時候,用禮來侍奉他;死了以後,用禮來埋葬他;祭祀的時候,用禮來祭祀他。”
10、“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釋義:“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裏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3.孔孟的感恩名言有哪些孔子的感恩名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孟子的感恩名言: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麽,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4.論語中有沒有關於感恩的句子1、“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在父母需要的時候能竭盡全力幫助父母。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為政》),關心父母,照顧父母。
3、“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裏仁》),即父母去世後,依照禮的規定,為父母服三年之喪,慎終追遠.孔子認為三年之喪是基於父母養育子女最基本的年限。
4、“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陽貨》)在孔子看來,子女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喪,正是對父母三年之愛的感恩。
擴展資料:
論語對後世影響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壹手資料。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
此後壹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壹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谷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壹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5.論語中關於感恩的語句有哪些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意思是這宰我這個人問,父母去世我要守三年的喪啊,太久了吧,哥三年不花天酒地,上網打遊戲,泡MM,我真的受不了。於是他老師孔子就說:我問妳丫的,父母剛死,妳就喝酒吃肉,妳還有良心嗎?
宰我這人比較無恥,說,哥安心,怎樣?
孔子很生氣,說,妳這死沒良心的,妳安心就這樣幹吧,他媽的。父母生妳養妳這白眼狼,抱著妳拉屎拉尿的,妳丫發育遲緩,三年才會走路,現在父母去世了,讓妳守喪三年,妳還不願意,妳平時對父母好過三年嗎妳,靠,妳不是我學生。
孔子這話就告訴我們,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學會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啊。
6.有關感恩的詩句感恩
風兒輕柔劃過 ,
天空依舊湛藍,
當人間的溫馨與妳擦肩而過時。
妳需要壹個同等的回應,
用壹顆平常的心去面對,
用壹顆感恩的心去實踐,
用壹顆純正的心去感動。
我總想輕輕喊zhidao出壹個名字,
善意而溫馨。
我總想輕輕喊出壹句話,版
單純而羞澀。
它就是—
感恩!
事後兩顆心在顫動,
又在彼此感謝,
因為他們有***同的理想,
讓人間真情永存。
感恩的影子
因為存在所以需要滅亡,,
因為有愛所以世界方才溫暖。
感恩的影子隨處可見。
冬日中寒風嘯嘯,
偶爾聽入幾聲寒鴉淒淒楚楚的鳴叫。
夜晚明月當頭,
又有多少悲歡離合。
傳遞壹份愛,
心靈便不會孤獨。
因為有啦前者的主動,
從而換來啦別人的感動。
感恩有如壹碗心靈雞湯,
引領對方去理解、感動暖暖的權,
讓人陷入無盡的深思,
而其在心底又猶如壹團篝火燃燒著。
感恩的詩
感恩是種美德,
感恩是種回報。
是互助的回應,
是真情的回報。
不必有太多華麗的修飾,
不必有太多虛偽的表情。
因為有前者主動的愛,
所以有後者真摯的回應。
世上要求真實的東西真的不多,
而世上要求真實的東西卻也不少。
希望能夠幫上妳的忙哦~
7.\關於感恩的詩句關於感恩以下詩句可供參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平生多感激,忠義非外獎。 —— 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
兒行千裏路,親心千裏逐。 —— 徐熙《勸孝歌》
壹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誌多乖。 ——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猶有報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 皮日休《宏詞下第感恩獻兵部侍郎》
淚盈襟,禮月求天,願君知我心。 —— 牛嶠《感恩多》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 —— 徐熙《勸孝歌》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 李白《行路難三首》
未知天地恩何報,翻對江山思莫開。 —— 李建勛《離闕下日感恩》
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勝人。 —— 李商隱《華清宮(天寶六載,改驪山。》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 魏徵《述懷(出關)》
鎮時賢相回人鏡,報德慈親點佛燈。 —— 李洞《感恩書事寄上集義司徒相公》
聖主恩深何力報,時從天末望修門。 —— 陸遊
自慚菲薄才,誤蒙國士恩。 —— 王昌齡《詠史》
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斯。 —— 納蘭性德《滿庭芳·堠雪翻鴉》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 李白《行路難·其二》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 —— 徐熙《勸孝歌》
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 —— 徐熙《勸孝歌》
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 —— 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翠莖紅蕊天力與,此恩不屬黃鐘家。 —— 韓愈《芍藥歌》
他日見張祿,綈袍懷舊恩。 —— 李白《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
8.形容感恩的詩句形容感恩的詩句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 —— 徐熙《勸孝歌》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 李白《行路難三首》
未知天地恩何報,翻對江山思莫開。 —— 李建勛《離闕下日感恩》
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勝人。 —— 李商隱《華清宮(天寶六載,改驪山。》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 魏徵《述懷(出關)》
鎮時賢相回人鏡,報德慈親點佛燈。 —— 李洞《感恩書事寄上集義司徒相公》
9.論語中有關感恩的語句關於“感恩”之說,主要來源基督教,就就教化的方法區分,壹個是人教人,壹個是神教人。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壹種態度,是道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體現,是孔子的身教勝於言傳的教育方法的體現。
在論語中,孔子在指導我們如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種尊重和理解不就是“感恩”於他人之心嗎?,與基督教的感恩不同是感恩的對象而已。具體句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子貢問了老師壹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壹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麽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麽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妳自個兒不想幹的事,妳就不要強迫別人幹。
人壹輩子做到這壹點就夠了。 什麽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壹個字兩個字,就夠用壹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妳記住那麽多,有時候記住壹個字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