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形式上講,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
詩經的文學特色(藝術特色): ? 詩經是古代韻文的燈塔,是詩歌的泉源,其高度的藝術成就, 可從下列幾方面看出來: 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 在詩經各類作品中,以壹種簡樸的語言,動人的生活畫面,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認識和愛憎。
? 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在國風中有較好的體現,並且成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給予後世詩歌以極大的影響。
?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寫農奴們壹年緊張的勞動生活,像壹幅幅風俗畫,真實而生動。
? 國風中更多的詩篇則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突出生活的壹個側面或人物特徵來表現作者對社會的認識與批判, ? “黃鳥”,作者用活人殉葬的題材,通過人們對殉葬者的同情和惋惜來 *** 這種暴行 ? “陟岵”則通過征夫想像中的親人對自己的囑咐來表現當時徭役、兵役帶給人民的痛苦。
? 國風中那些揭露統治者醜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詛咒,都深刻地表達了人民對剝削者的痛恨,也是對不平現實的有力沖擊。
。
形象的塑造 ? 在形象的塑造上,詩經也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詩中,作者通過主人公內心直接的傾訴,表現了他們的歡樂與悲哀,激起讀者的同情,而讓讀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徽,和他們不同的面貌。
? “褰裳”是很短的詩,但那少女的聲音笑貌卻很生動地浮現出來。
? “ 野有死麇”的末章是壹個少女的獨白,生動地表現了她在等待愛人相會時內心的激動。
? “谷風”中女主人公的柔婉而溫順,和 ? “氓”的女主人公之剛強而果斷,對照強烈,形象突出。
生動的描寫 ? 詩經中的景物描寫對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 “君子於役”,詩人以家畜、家禽傍晚歸來的生動景象襯托了女主人公倚門佇望歸人的悲傷心情,樸素簡凈而感人至深。
? “蒹葭”則以“蒹葭蒼蒼、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蕭瑟的景象,襯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見的空虛和悵惘。
? “桃夭”則以鮮艷盛開的桃花起興,襯托出將出嫁的少女們光采煥發的姿容。
形式的多樣化 ? 詩經在形式上多是四言壹句,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富於變化,許多詩常沖破四言的定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如:“伐檀”就是壹首雜言詩,但並不拗口,反而覺得錯落有致,讀起來有自然的節奏,章節的重疊是詩經在形式上的另壹特點,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也傳達了詩人的感情和詩的韻味,如:-- “采葛”在反覆疊唱中表達了戀人們深摯的思念,“壹日不見如三秋”直到今天還活在人民的語言中 語言的精煉優美 ? 詩經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特別是作者們根據漢語音韻配合的特點,運用了雙聲(如“參差”“玄黃”等)、疊韻( 如“崔嵬”“窈窕”等)、疊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語詞來描摹細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較大的藝術效果。
略述《詩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者可從其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兩方面來看: 在思想內容方面 詩經在思想內容方面,尤其是國風中民歌部份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
? 歷代的民歌,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的歌謠都深刻地體現了詩經的這種現實主義精神。
? 唐初陳子昂就以“風雅不作”“興寄都絕”來批判齊梁間詩的“采麗競繁”, ?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以“別裁偽體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
? 白居易也以“風雅”“比興”為標準,總結了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的主張, ? 李白等詩人也都承繼且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在藝術技巧方面 詩經在表現技巧方面,運用了賦、比、興幾種手法。
其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的語言加上作者們根據漢語音韻配合的特點,運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詞來描摹細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在韻文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為主,也同時啟發了後來的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的出現。
? 總而言之,無論在思想內容或藝術技巧方面,詩經都是開創歷代文體的先河,正如章學誠所說的:“後世之文… … 其源多出於詩經。
”由此可見,詩經對後代文學影響的壹斑答案補充
風、雅、頌 賦、比、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