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蕪湖米市隨筆散文

蕪湖米市隨筆散文

清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壹。蕪湖設立海關,隨之便形成商埠。外國商品在蕪湖的傾銷,帶動了皖產農、土產品的輸出和交流。但是,由於蕪湖未成米市,所以,皖產稻米只能帆運鎮江七浩口銷售。

 蕪湖、巢湖壹帶是著名的稻米產區,蕪湖水運條件便利,浩浩長江使它上連九江、武昌,下通鎮江、上海,又有青弋江、裕溪河、水陽江、漳河等內河運輸網道,把蕪湖作為糧食交易的中心,可以振興內地經濟,其條件自然比鎮江七浩口要好。同時,江淮稻米舍近求遠,無疑將滾滾財源瀉往外省。在此情況下,李鴻章向朝廷上了壹道奏折,奏請將鎮江的米市遷到蕪湖。

 但是由於鎮江七浩口的米商已成團成幫,主要有廣幫、潮幫、山東幫、寧波幫。他們不願遷移,暗中抵制。李鴻章就授意皖南兵備道兼蕪湖關監督、廣東人張蔭桓利用同鄉關系,前往鎮江遊說粵幫客商,張蔭桓(1837-1900),廣東南海人,字樵野。1882年,張蔭桓來到鎮江七浩口,利用廣潮同鄉會的關系,與諸廣幫、潮幫米業首領會了面,當即許諾四大優惠條件:壹是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二是凡到蕪湖的米商有代辦專利;三是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四是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湖運米至滬仍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這四大優惠條件果然引發了廣潮米商離鎮遷蕪的風潮。接踵而來的是山東幫、寧波幫,也紛紛到蕪湖開設米號。

 鎮江七浩口米市遷到蕪湖後,整個蕪湖頓時成了米市天下。據《蕪湖縣誌》載:其中江口橫街有江廣米行43家,廣潮煙寧幫50余家,南市米行30余家,東市米行10余家,西市河南北20余家,北市10余家。為此,青弋江北岸成立了米業公所,青弋江南岸也成立了南市米業公所。光緒二十四年至三十年(1898-1904),稻米“出口數多至五百余萬擔,少亦三四百萬擔”,時人形容蕪湖的稻米是“堆則如山,銷則如江”。

 米市遷蕪的13年後,江蘇省在靠近安徽的江蘇大勝關、大河口、瓜洲等地設立官方的.關卡,對過境的運糧船只征收關稅,這等於二次完稅。蕪湖的稻米銷售量急劇下降。這不僅損害了安徽官府和米商的利益,同時也使李氏家族的產業受到負面影響。這種官、商、民俱損的局面,引起了蕪湖乃至安徽各界強烈的不滿。要維持蕪湖米市的繁榮,就必須撤掉江蘇的稅卡。後來安徽和江蘇協商決定撤掉江蘇3個關卡,但前提是既保持蕪湖米市繁榮、又不損害江蘇省的利益。在蕪湖設立江蘇和安徽兩個米捐局。其中江蘇米捐局設在蕪湖二街米捐局巷內,其職責是代收大勝關、大河口和瓜州三個關卡的稅銀。在壹個省內同設江蘇、安徽兩個米捐局,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十分罕見。但對於蕪湖米市來說,流失的米商又回來了,米市又恢復了昔日的輝煌。果然,第二年米市的交易量就躥升到313萬擔,最高時曾達到800萬擔,蕪湖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首。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在蕪湖米市集散的大米,遠非安徽壹省,川、鄂、湘、贛等省的稻米,也經水路運至蕪湖。這種繁榮景象,曾有人在《安徽省壹瞥》中作過生動的記錄:“運米的輪船往來廣州、蕪湖間,如穿梭似的繁密,各處運米來蕪湖的船民,帆船如雲似地堆滿了江邊,岸上各棧屋的米堆積如山。……這壹時候,做米生意的,無不利市三倍。”後來,伴隨著鐵路和公路的興起,特別是1936年粵漢鐵路的全線通車,依靠水路運輸糧食的時代宣告結束,廣東不再依靠安徽的稻米,廣潮兩幫的米商首先全線撤退。上世紀40年代末,伴隨著最後壹批米商撤出蕪湖,曾經輝煌壹時的蕪湖米市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張蔭桓(1837-1900)清末大臣,字樵野,廣東南海人。納資為知縣,幾經升遷至道員光緒二年(1876年)權山東登萊青道。七年(1881年),授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翌年,遷按察使。賞三品京堂,命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十年(1884年),除太常寺少卿。十二(1886)年,除太常寺卿,轉通政司副使。復值總署。累遷戶部左侍郎。中日甲午戰爭中曾與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談判。1898年3月,協助李鴻章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戊戌變法時,調任管理京師礦務、鐵路總局,傾向變法。在103天的變法期間,張蔭桓做了四件大事:壹是為光緒帝與康梁維新派上下聯系:二是主持鐵路礦務總局;三是條陳新政建議;四是引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會見光緒帝。為此慈禧深恨之。戊戌政變後遭彈劾充軍新疆。1900年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