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①
杜甫
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導讀
《月夜憶舍弟》寫於乾元二年(759)秋,是杜甫在秦州時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的叛軍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壹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原詩
戍鼓斷人行②,秋邊壹雁聲③。
露從今夜白④,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⑤,況乃未休兵。
註釋
①舍弟:家弟。②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③“秋邊”句:秋邊,壹作“邊秋”。秋天邊遠的地區,此指秦州。傳說雁可傳書,雁行又喻兄弟,因此聽到孤雁的叫聲引起了思鄉、憶弟的感情。④露從今夜白:這天可能是白露節氣。⑤“寄書”句:言幾個弟弟分散已久,所寄的家書常常沒有下落。
譯詩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
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露水從今夜起顯得更涼更白,
月亮永遠是家鄉的最亮最明。
雖有兄弟但都在戰亂中離散,
個個離家漂泊無法打聽音訊。
捎出去的家書常常不能收到,
何況戰爭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賞析
這首詩的詩題是“月夜”,開篇卻沒有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壹幅邊塞的圖景。首聯兩句,壹句寫所見:路斷行人;壹句寫所聞:戍鼓雁聲。耳目所及皆是壹片淒涼景象,形象地點明戰事頻仍、道路阻隔的社會環境,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頷聯點題,前句“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今夜露白使人頓生寒意。後壹句“月是故鄉明”在寫實景的基礎上融進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感受,深刻表現了詩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和思念。詩的後四句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頸聯兩句敘寫弟兄離散,天各壹方,而家已不存,生死難蔔。尾聯寫家人四處流散,不通音信,平時寄書尚且無法收到,何況戰事頻仍,不知何時會停,讓人天天處於憂慮和煎熬之中。這幾句詩形象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受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全詩層次清晰,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壹句壹轉,壹氣呵成。尤其“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兩句不僅能讓讀者獲得***同的情感體驗,引起思鄉的***鳴,而且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詩人僅僅將詞序這麽壹換,就把“今夜露白”和“故鄉月明”的意思表達得分外富有詩意,讀起來順暢上口,又給人以深刻印象,因而成為名句而流傳後世,形成人們***同的生活體驗而被廣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