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七律《伐貪吏》是壹篇著名的詩詞作品,表達了他反對貪官汙吏、呼喚清明政治的強烈願望和心聲。
擴展資料: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壹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壹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壹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下面將從董仲舒的生平、詩歌藝術特色、《伐貪吏》分析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壹、生平
1、學術成就:董仲舒是中國漢代著名儒家思想家,以提倡新儒學、反對舊儒學而聞名於世。
2.、教育事業:董仲舒曾擔任過官職,同時也關註教育事業,他在創立教育機構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
3、文化貢獻:董仲舒對漢代哲學與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特點
1、人文情懷:董仲舒的作品中總體體現了強烈的人文情懷,將個人情感融合到社會、時代中,為大眾呼籲正義。
2、語言獨特:董仲舒的詩歌語言清新自然,大量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
3、營造氣氛:董仲舒在詩歌中通過寫景和抒情等手法,營造出壹種宏偉壯麗、明朗高遠的氛圍。
三、《伐貪吏》分析
1、主題:反貪官汙吏、呼喚清明政治的訴求。
2、詩意構思:通過儒家的理想和情懷來敘述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呼籲清官清政,達到更加和諧、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
3、文學特色:該詩在語言、韻律等方面都體現了董仲舒的詩歌藝術特點,同時也把儒家思想融入詩歌中,強調了社會道德的實踐意義。
總之,董仲舒的詩詞作品以人文情懷和文化背景為切入點,每壹篇詩詞都表達了強烈的思想傾向和時代感。《伐貪吏》作為董仲舒的代表作,體現了他在儒家思想領域的深刻功底和藝術造詣,同時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儒家文學經典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