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臧克家《春鳥》賞析

臧克家《春鳥》賞析

詩的開頭以“我”在現實政治高壓下的心理感受為切入點,在字裏行間湧動著壹股壓抑和窒息的氣氛。“夢裏的心跳”和“發狂的眼睛”讓“我”感到這是壹個夢魘般的瘋狂世界。

寫春鳥的歌聲把“我”從惡夢中驚醒,可是睜眼壹看,周圈的現實生活也正如惡夢壹樣,表現了自己喜憂參半的復雜心理。於是我“從床上的惡夢,走進了地上的惡夢”。

作者接著轉筆寫春鳥的自由歌唱:春鳥用真理壹樣的歌聲,叫來了黎明,喚醒了大地,使山嶺蔥翠、小河解凍,百花齊放、螫蟲蘇醒,給人同帶來了蓬勃的生機。

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贊頌春鳥的歌聲,營造壹個清新美麗的世界,構成壹曲洋溢著青春氣息和夢幻色彩的華麗樂章。在詩人筆下,春鳥已成力美好事物的象征,成為了為真理和自由而歌唱的詩人。

在現實中,作者卻沒有這種歌唱的自由。詩緒由夢境回歸到現實,和開頭的“噩夢”相應和,在盛滿憤懣憂郁的情感缽盅裏劃上休止符。在與春鳥的對比中,詩人對國民黨黑暗統治發出了憤怒的抗議,揭露了反動派摧殘民主、鉗制言論的罪行,抒發了向往自由,渴求真理的心情。

全詩運用比喻、想象、擬人等手訣,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來感染讀者。例如形容歌聲的優美動聽“像若幹只女神的手,壹齊按著生命的鍵”;描繪萬鳥齊嗚的情景“江成了活故自由的壹潭”。

又用擬人的手法,說春鳥“把宇宙從冬眠的床上叫醒”、“青山添了媚眼”,形象地描繪出春鳥的歌聲使大地回春、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以“春烏的歌聲”象征自由之音,運用“莎士比亞式比喻”的博喻手法,串聯起“星星、流水、女神、蟄蟲”等意象,構建了壹個清新開闊的唯美詩境,將中國傳統詩歌意境和西方現代詩歌技巧完美地融合於壹爐。

擴展資料

《春鳥》的創作背景

1939年,伴隨著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活動的加劇,臧克家參與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被迫解散。

1941年初夏,他在三十軍開展抗敵文藝宣傳工作的計劃也告流產。不久,他在河南葉縣主持三壹出版社筆政,不料所編《大地文叢》創刊號因刊譯文《馬列主義的文藝觀》而被湯恩伯急電查封,出版社和刊物立告夭折,詩人也險遭不測。

根據詩人後來回憶說:“我那首題名《春鳥》的詩,就是在這種郁憤的心情下,於1942年5月22日晨,萬鳥聲中,在河南葉縣寺莊寫的。

百度百科--春鳥(臧克家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