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賞析:詩開篇,給“希望”下了壹個定義:夢的朋友,幻想的姊妹。抽象又生動的表達了自己對希望的認知感覺。全詩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希望比作影子,光,風,說明希望如影隨形,又飄忽不定的特點。又將希望比作飛鳥,流雲,和蝴蝶,看似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在妳拼命追求希望的時候遠離,在妳仿徨不前的時候給妳力量。希望就像朋友壹樣,陪妳壹生。
2、寫作背景:艾青的作品壹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艾青從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接近他們的要求出發,十多年來,壹直向他們呈獻著自己最真切的詩情。
2、艾青版《希望》的原文如下:
夢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卻老走在自己的前面
像光壹樣無形
像風壹樣不安定
她和妳之間始終都有距離
像窗外的飛鳥
像天上的流雲
像河邊的蝴蝶
既狡猾又美麗
妳上去,她就飛
妳不理她,她攆妳
她永遠陪伴妳
壹直到終止呼吸。
擴展資料:
艾青的創作特點
1、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壹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壹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鬥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這裏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3、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註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壹,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壹種變化中的統壹。
百度百科:艾青; 百度百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