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8分)山行即事 王質(宋)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①風吹袖清。

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8分)山行即事 王質(宋)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①風吹袖清。

小題1:(1分)陰1分

小題2:(3分)雨霽日出,喜鵲們在喧叫:“太陽出來了!”;微風拂波,波平如鏡,鷗鳥在盡情地玩樂(或鷗鳥似乎在親昵微波)。雨後放晴1分,前後各1分,須有比擬

小題3:(4分)首聯寫天氣,以浮雲“議陰晴”統攝全局1分。頷聯承“陰”,寫山雨山風令人心曠神怡,頸聯承“晴”,寫雨過天晴喜鵲鷗鳥喜悅自在(1分)。尾聯描繪乍雨還晴,明凈秀麗,呼應詩題“山”1分(或者以此總結全詩也可)。而題為“山行”,全篇未見“行”字,但詩人以行蹤帶出“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全詩實則緊扣題目1分。(分析首聯結構作用2分,尾聯作用1分,詩題與全詩關系1分)

小題1:略

小題2:略

小題3:略

附簡析:

王質仰慕蘇軾,曾於其文中說“壹百年前,有蘇子瞻”,“壹百年後,有王景文。”其詩俊爽流暢,與蘇軾詩風格相似。

這首詩寫山行所見、所聞、所感。

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局。浮雲在碧空裏來來往往,忙忙碌碌地“議”天陰天晴。雲來雲去,時陰時晴。這裏用擬人化手法寫浮雲,是宋人詩詞中寫天氣的慣用手法。

頷聯寫“陰”。“荷雨”,壹方面寫出沿途有荷花,麗色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另壹方面雨不很猛,不會給行人帶來困難,不影響人的興致。這雨當然比“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大壹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灑濕,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說它“吹袖清”,可見風也並不大。雨已濕衣,又加風吹,人的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頸聯寫“晴”。喜鵲厭濕喜幹,又稱為“幹鵲”,雨過天晴,它就高興地叫起來了。詩人抓住這壹特點,借喜鵲的鳴叫表達對“日出”的喜悅——既是鵲的喜悅,也是人的喜悅。荷雨濕衣,帶來爽意;繼而雨停日出,便沒了細雨綿綿的煩人的擔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寫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的情景。“波平”,從側面寫了風的柔和。“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

尾聯寫山色。用了擬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語”,意思當然是:山色能言語而不言不語。山色經過雨洗,又加上陽光的照耀,其明凈秀麗,真令人賞心悅目。“不言語“尚且能”“喚醒三日酲”,那“言語”,更會怎樣呢?此處反面運用擬人化手法加強了藝術感染力。此處並非說“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誇張地表現“山色”的可愛,可使人神清氣爽,困意全消。

這首詩以“山行”為題,但全篇未見“行”字,但浮雲在空、荷雨濕衣、鵲聲喧日、鷗島狎波,無壹不在寫山行。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