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仔細品讀壹部作品後,妳有什麽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壹起來寫壹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麽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詩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詩經讀後感1《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詩經》的首篇,它是青年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的痛苦和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悅。掀開《詩經》頁,映入眼簾的這首《關雎》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聽著似從遙遠的天穹飄來的吟詠聲,壹幅幅美妙的畫卷隨之在舒展開來,我好似又回古老的年代,正沿著碧草青青的河床地向上行走著,走進河汊密布的地帶,彌漫的水霧撲面而來。中,小島正佇立在河灣的,若隱若現。是聲音遠遠地,歡快?難道這傳說中的雎鳩鳥嗎?思緒陷入美妙的遐想之中,愛情的故事便姍姍而來…
詩經讀後感2詩經裏的植物,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就存在了。它們經歷了無數戰亂,看著無數朝代興起、滅亡。每壹粒種子,都是歲月的沈澱。在無數次面臨滅絕的災難到來時,它們都努力的活了下來,活到了現在,讓我們見到了他們的模樣。如果植物也有宗親,那“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少女手中有荇菜,它的後世說不定就在我們面前,安靜、堅毅地長在那裏。
這是壹本不正經的寫植物的`書,很久之前,人們賦予了它們不壹樣的名字,各式各樣的含義;今天,我們可能依舊在用這些名字,可是卻忘了名字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哪個思念遠方丈夫的女子在樹下、在河邊發出的憂思…
但是,不知道是這本書的問題,還是轉換成電子版時出現了紕漏,有很多錯別字,很影響閱讀。
詩經讀後感3“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壹直存活於心”壹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裏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壹起曾唱過的歌謠。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麽,壹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壹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沈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恒!
詩經讀後感4古人有古人的詩,我們有我們的教材。古人之所以用詩歌教學,是因為它們真實也不失優美,描繪出了當時的情景。而《詩經》壹書從千萬本古文中被精挑細選後成為了貴族教材,想必有多麽優美。
古代的詩文真是精彩。如《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寫出了水草上結滿了白霜;《滿江紅》中“壯懷激烈”寫出了作者當時的悲壯情懷。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我們如果多讀古文,自然會出口成章。
詩經讀後感5讀了這個故事,我深受啟發:我們應該好好讀書,好好學習,不讓家長和老師操心;也要尊重師長,團結友愛;學習時更要抓緊時間,講究效率。比如:在托管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在校時間,最好在學校把作業全部完成,然後再幹別的事情。在家也是壹樣,不要讓家長催促,應該自覺主動地做到快速、認真、高效地完成作業,寫完就可以安心地去玩。
詩經讀後感6不知何時開始讀《詩經》,但今天終於讀完了,由於同時讀三本書,在家讀《沈從文散文集》、在辦公室讀《中國人的修養》和《詩經》,導致比較零散,不系統,沒有連貫性。
加之古文功底薄弱,離開註釋基本讀不懂,連壹知半解都達不到,所以,《詩經》雖美卻不能領會,能記住的還是常見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句。感受是:中華經典需多讀多背;不能同時讀多本書。
詩經讀後感7《詩經》給人壹種神秘、古老、穿越千年的美感。它美在自然純樸,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只有娓娓道來的清新自然。
讀壹篇《詩經》,仿佛看到青石板上的涓涓細流;仿佛嗅到流轉千年的竹筏依舊的清香。“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的朦朧婉約美,淡淡的清香如壹杯清茶,回味了幾千年。我常想:千年之前的當年,壹見傾心的伊人該是多麽的美麗動人,素心相贈,在水壹方的伊人,又是否明白?
讀《詩經》,心的上空壹片晴朗,陽光如桃花般的明艷動人。
透過《詩經》行走在這些字裏行間,我學會了如何更淡然的去領悟人生內涵,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哲理。
詩經讀後感8“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讀《詩經裏的植物》,長見識了,世間的植物也像人壹樣,表字、郡望、職官、謚號都具備了。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翺將翔,佩玉瓊琚。”顏如木槿,體態柔美,舉手投足,無不優雅,待人接物,無不賢淑。木槿花朝開暮謝,卻獨具風韻氣質,這許就是我壹直想種壹株的原因了。
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這些稚嫩真實的文字中不知藏了多少懵懂純粹,浮華激情。
詩經讀後感9《氓》的女主人公在性格陰柔之美以外,還有幾分陽剛之氣,而《采薇》中的征夫陽剛、自豪在身,但仍然難以抑制自己的思鄉之情,昔日的“楊柳依依”與今日的“雨雪霏霏”對比,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x》)的憂懼心理,真有幾分陰柔之美。
詩經讀後感10《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讀了《詩經和禮記》我感受到了詩經很經典,所以流傳到了現在。孔子就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學習?詩經?就不懂得怎麽說話,不學習知識就不懂得為人處事。啊!原來詩歌這麽有魅力而又高尚。我仿佛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感受到了古人的浪漫......我壹直不太喜歡背古詩,因為根本就體會不到詩意和優美,所以我要先體會詩意再感受它的優美,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背古詩,這樣我才能叩開詩歌之門,感受詩歌的美好,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詩經讀後感11二千年前古人的詩作清純如稚子,在今天重讀這些作品就如同從喧鬧嘈雜的都市走進靜幽的原始山谷,精神為之清西裝革履西裝革履爽。
現代無詩,因為無童心,因為無稚趣,因為太多的偽裝。現實中童心是不被看好的,人們都現實的變了態,就象盆中的病梅,只為世利活著,那裏還有真性情。
詩經讀後感12“好物趣者,如我,則是在詩經的廣闊世界裏,看到其中夾雜的點點妙趣,所謂“思無邪”裏壹點自然的物性,出於壹點好奇的,還想把如小小書簽壹樣輕微的自己夾入其中。”
同樣寫植物,更喜歡汪老的“返璞歸真”式,把花草最本真的面貌還原於讀者,“詩經裏的植物”如上段摘自作者述,更多是作者自我精神世界具象化於植物,“矯情味”濃了壹些,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並不是要比較什麽。還是感謝作者給我了壹個悠哉文藝的午後,“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詩經還是很美好的,壹定會把詩經再細細的品讀壹遍。
詩經讀後感13《氓》的敘事結構模式屬於“直線型”的(按照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來敘述),在順敘結構中穿插了“補敘”。《采薇》的敘事結構模式屬於“網狀型”的,在倒敘結構中穿插了“直線型”。正因為詩歌結構美展現了力學價值,彰顯力道,所以成為具有厚度的傳世名作。
《氓》除了具有主題美和結構美以外,還具有語言美和音律美等待,只要我們註意比較鑒賞,就會有新的發現,有新的感受。
詩經讀後感14所有的植物自有壹種光華,人類無能執掌它的內心,只好用自己的心情去闡釋,這是壹種詭秘的壹廂情願。
《詩經》裏的植物,可以使人們更容易想象我們遠古文明生成的場所:心裏的壹愛壹恨、容顏裏的壹顰壹笑、山風裏的壹呼壹吸、雪雨中的壹飄壹落,雖然已經相隔差不多兩千五百年,但似乎因著這層閱讀的心路歷程,使我對生活於其中的家鄉土地、山川河流,突然間覺得比之眼前所看的,要更為厚重,更為縹緲,更為神秘。
艾蒿、飛蓬、薺菜、旱柳、桑陌、白楊、芍藥、郁李、桃花、臘梅、古柏……這些在《詩經》裏面或清明或朦朧的植物,將很多曾經熟悉的美麗推到我們面前,原來我們已經忘記了它們很久,原來我們的童年曾經十分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