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寫蟬的詩句

寫蟬的詩句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譯文對照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賞析:

人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蟬。三、四句借蟬抒情:品格高潔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首句“垂糸委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糸委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

首句“垂緌飲清露”,描寫蟬垂下觸須,吮吸清露的情形。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

“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為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詩人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借“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古代有鳳凰非梧桐樹不棲的說法,這裏描繪蟬鳴聲從疏桐中間傳出,言其品格高尚。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

“流”字,形容蟬的鳴叫聲有如泉流壹般,連綿不斷,平和清新。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