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作者: 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出處):《再別康橋》最初發表於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詩集《猛虎集》。是詩人重遊康橋之後,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壹首絕版之作。
(賞析):
詩人壹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壹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裏的壹草壹木,無不包含著深情厚意。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沈默的夏蟲,無壹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著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艷影投入微波蕩漾的康河。詩人完全沈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人對康橋是那麽癡迷,以至於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慕之情。他竟甘心做壹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壹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壹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離去,他撐壹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裏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壹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後壹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著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沈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再別康橋》就是壹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壹節都可以稱得上是壹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艷影,就構成了壹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全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於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