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艷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2001級研 廣州 510275)
摘要:絕句是中國古代詩歌凝練的表現形式。在絕句的英譯過程中,由於中英詩歌的語篇特點不同,原詩與譯文在詩意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將原文與譯文視為不同的語篇,擬從語篇照應、語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對其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得出絕句的語篇特點:①絕句中經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讀者的聯想來貫通詩意。②絕句的語篇指向性比其英譯本要模糊。③絕句用簡潔明了的詩句來表達復雜的概念功能。
關鍵詞:照應,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詩歌是語言高度濃縮,神形兼備的藝術。中國的絕句堪稱是詩歌藝術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現形式。絕句的詞匯量大,內涵豐富,藝術風格多種多樣。有許多文章已經從詩歌翻譯的標準對中詩英譯進行了評論,本文則是從功能語法的角度,將中文原詩和其不同的譯本看作是不同的語篇,從而找出原詩和譯作的異同點,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定量的分析,並對絕句的語篇特點進行粗略的探討。
下面以壹首著名的唐詩的兩種英譯本為例進行分析。
《望廬山瀑布》是盛唐七絕,也是中國絕句的頂峰之作。其譯作版本繁多,筆者挑選了許淵沖的譯作與王守義,約翰·諾弗爾的合譯本進行分析。
《望廬山瀑布》全詩28個字,用簡煉的筆頭表現了廬山香爐峰的頂天立地,雲海彌漫以及瀑布的動態與氣勢。從語篇銜接的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在原詩中,李白是通過意想的聯想將全詩融會貫通。絕句中所用到的詞語詞性單純,分為四類:
名詞:日,香爐,紫煙,瀑布,川,飛流,三千尺,銀河,九天
動詞:照,生,看,掛,下,疑,是,落
副詞:遙,直
形容詞:前
從co-referential的角度來分析。詞匯的銜接指通過詞義的重復,同義,反義,上下義(hyponymy),互補,整體與部分(metonymy)等關系,來使語篇連貫。(黃國文 1988)詞匯的銜接關系可以分為兩大類:復現關系(reiteration)與同現關系(collocation)。原絕句中用來指稱瀑布的詞語為:瀑布——飛流——銀河,是由實到虛,步步推進的。從詩歌的意境上說,“瀑布”為實寫,“飛流”則是對瀑布進行動態的描繪,“飛”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銀河”則是虛寫,“疑是銀河落九天”將實際中的瀑布喻為天上繁星交織,氣勢宏大的銀河。通過相似的詞匯層層推進,瀑布的形態被生動的描繪出來。
描述瀑布飛流的動詞也可以構成壹個相互對照的詞匯鏈:掛——下——落。這三個詞語中,“掛”是靜態的,而“下”與“落”都是動態的。這三個詞語均是同壹詞匯平面上的, 雖然在絕句中沒有明顯的表示語篇銜接的詞語,但這兩條詞匯起到了內在的連接作用,使得讀者有壹個內在的,清晰的邏輯關系,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詩的涵義。這首詩歌的兩個譯本如下:
譯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許淵沖)
譯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義,約翰·諾弗爾)
在敘述瀑布的名詞鏈中, 譯文1用了代詞it來表示瀑布,並且用其局部詞torrent 來進行詞匯復現。在漢詩中,“瀑布”,“飛流”“銀河” 均在同壹詞匯層面上,在望廬山瀑布中,他們具有相同的語義內涵,即是:迅捷,宏大。許譯采取了兩種語篇銜接手段①it的運用 ②“飛流”被譯為torrent 。它雖然與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壹語義層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詞。局部詞的使用使得全詩連貫,給人壹種具體而又逼真的感覺。願詩通過“生紫煙”,“遙看”以及“落九天”來突出廬山的高與險。而在譯詩中的詞匯銜接則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虛寫變為實寫。在絕句中,最後壹句是“疑是”,“疑”表現了作者對瀑布宏大景象的贊美,as if則丟棄了了其中的韻味,只有壹個表面的“像”,沒有內心的“嘆”。
但是總的來說,從語篇銜接的角度而言,許譯與原詩的出入並不算大,原詩通過詞匯在語義深層的***性達成聯系,而譯詩除了增加語鏈的長度,在信息量的給出上與原文基本壹致。通過對描寫瀑布的詞匯鏈的列舉,可以看出在英語中,詩的對應關系更多的是由實寫的詞匯來完成。
由於語篇的交際功能,使用範圍,語體等多方面的不同,語篇的組織結構也是多種多樣的,語篇的結構可以用時間(temporal)或者空間(spatial)等詞語為線索。(黃國文 1988)在王守義與約翰·諾弗爾的合譯本中,譯者用了大量的表示時間與空間轉換關系的介詞詞組。
From the mountain top----in the sunlight---to the valley floor---to the earth---from the heaven,而這些介詞短語的含義已經隱藏在漢語詞匯“升”,“掛”,“落”中了。這個譯本充分體現了英語語篇的銜接特點。在此譯本中,隱藏著的敘述者以第壹人稱“”的形式跳出來與讀者直接進行交流。在漢語中省略則是常用的語篇銜接手段。省略是指把語篇中的某個成分省去不提。它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使語篇上下緊湊的壹種語法手段。在望廬山瀑布這首絕句中,作者省略了第壹人稱“我”,直接驚嘆道:“疑是銀河落九天”。“我”與上下文並無多大聯系,所以位於句首的“我”雖然被省略,但是並不會引起讀者的誤解。在許譯中I沒有出現,但是在王與約翰的譯詩中,I是不可缺少的,否則句子便不完整。I在此譯本中是銜接語篇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並且譯文的句式長短發生了變化,其冗繁度遠遠大於原作,原因是它將原詩中虛化的隱喻全部以explanation的方式註釋了壹遍。
詩是思維表達的最高形式,它的語言程度是文學性最高的。壹般來說,在文學作品中,小說的指向性比詩歌的更為明確,但是這並不是說詩歌就沒有指向性,因為只要是語篇就具有壹定的指向性。詩歌也不例外,詩歌是詩人給讀者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手段,也具有指向性。語篇的指向性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①time(時間)②place(地點)③factuality(事件)④participant relationship(事件參與者)。指向性的基本目的就是將語篇的基本信息傳遞給讀者。在原詩中語篇的指向性如下:日(太陽當午);地點(香爐→廬山);事件(遙望瀑布);參與者(省略了的I),在英詩當中指向性更明確:
許譯: time: sunlit(no time)
place: sunlit censure
faculty: cataract of Mountain Lu
participant:(ellipsis)
王與約翰的譯文:time: no time(in the sunlight)
place:(mountain peak)
faculty:(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
participant:(I)
許譯是由許淵沖所譯,由於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古詩文功底,許譯在語篇上與漢詩中的絕句壹樣保持了語篇的模糊性。王與約翰的譯作在語篇的指向性則強於許詩更遠遠強於原來的中文詩作。許多英文詩本身就具有指向性不明確的特點,例如Williams的The Red Wheel Barrow, Ezra Pound的The Metro。但是中詩的英譯本的指向性卻要遠遠大於這些英文原詩。詩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文學凝聚力,因此讀者需要依靠聯想來猜測其指向性。指向性在漢詩英譯的過程中變的明確起來,而詩意隨著指向性的增強而逐步削弱。由於譯者對事物的指受能力存在差異,想象力強弱不壹,學養高低有別,譯詩與原詩在語篇上的壹致性保持也有大有小。
最後從功能語法的概念功能對原詩和譯作進行分析:
王與約翰的合譯:
⒈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material process)
⒉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c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relational process)
⒊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behaviorial relationship and material process)
⒋ The whole water fall hangs there (material process)
⒌ The torrent dropping there thousand feet (material process)
⒍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no process)
⒎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mental process and relational process)
⒏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 (material process)
許譯:
⒈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 material process)
⒉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aloud (material process)
⒊ Its torrent cl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material process)
⒋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 material)
韓禮德所說的概念功能指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換言之,就是反映客觀和主觀世界所發生和事,所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到因素。(胡壯麟、朱永生 1989)
原詩有8個過程,其中物質過程占5個(照,生,掛,下,落),關系過程1個(是),感覺過程1個(疑),行為過程1個(看)。許譯只有4個物質過程,而合譯本則有9個過程,物質過程5個,關系過程2個,感覺過程1個,行為過程1個。從物質過程的數目可以看出,《望廬山瀑布》原詩28個字側重於描繪廬山的奇景險峰和瀑布的高峻秀麗,力圖描繪出動態的瀑布之美,同時也將作者的贊嘆之情通過兩個感覺過程表達的淋漓盡致,使人有置身於廬山之中的真實感覺。許譯在譯文的篇幅上與原文保持了絕句的原有特點,但是由於英語本身的特點,並不能同等程度的表現原詩的豐富內涵。四個物質過程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景物。由於少了感覺過程,就少了身臨其境的韻致。而王與約翰的合譯則在較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原文的各種過程,在數目上與比例上都與原文大致相同。
通過從語篇照應,指向性和概念功能三個層面對望廬山瀑布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英譯本在語篇的篇幅上更為繁冗,但是明確了語篇的指向性,變虛為實,力圖完整語篇中的照應關系,再現絕句的意境,但是由於中英兩種語言的內在特點,在絕句的英譯過程中,詩意有著不同程度的失落,通過對比得出絕句的語篇特點:⒈絕句常用省略,通過讀者的聯想來貫通詩意。⒉絕句的語篇指向性很明確。⒊絕句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概念功能。了解絕句語篇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在翻譯時候,結合中文詩歌的語篇特點,更準確的表現原詩的詩意,再現原詩的意境。
參考書目:
⒈Brown, Gillian. &Yale, George.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⒉ Thompson, Geoff. Introduction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 2000.
⒊ 黃國文,《語篇分析的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⒋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⒌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
⒍ 王守義、約翰·諾弗爾,《唐宋詩詞英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⒎ 許淵沖,《唐詩宋詞三百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⒏ 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