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麽年年要演戲。出自魯迅《社戲》。
魯迅《社戲》賞析
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壹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壹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仿佛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劃船。“我”和壹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壹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
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壹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同時更激起了我和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在魯迅筆下,壹些普通的農家孩子,都是那麽可愛,純樸,他們的思想又是那麽高尚無私,真切體現當時農村孩子的風貌。在這些孩子中我更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更是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玩抓蟋蟀的遊戲,他們從不計較,和睦相處,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復地讀者這篇我最喜歡的小說《社戲》,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壹個詞都傾註著魯迅對農村孩子深深的愛,我真切地感受到農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壹部分,描寫作者幼時壹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壹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壹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壹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壹;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壹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鬥,“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
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魯迅壹直深切關註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
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
《阿長與〈山海經〉》壹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壹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壹篇不僅寫了百草園裏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繡像,從中可見作者壹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願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
諸方面寫得簡潔幹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壹條大白魚背著壹群孩子在浪花裏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本文並不想壹般地談論文章結尾的寫作技巧。“人生經驗通感”也不是只靠結末壹句才發揮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無處不在,滲透全文。但魯迅還能在讀者即將要放下書本時,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放下了,心裏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我們不得不欽服魯迅是善於把握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