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解析《 題西林壁 》

解析《 題西林壁 》

? 《題西林壁》

壹、學習重點:

賞析品讀這首含有警句的哲理詩,領會詩歌意境,弄懂詩意,感悟、積累並運用詩作中奇思妙發的兩句至理名言,明白它蘊含為人處事的哲理,發展良好的思維能力。

二、學習內容:

?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三、詩詞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不同的方向看廬山,它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貌。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四、詞語註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面。

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6.緣:因為;由於。

五、專家解讀如果說宋朝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誌、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麽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辟的壹條蹊徑,其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

《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壹首好詩。 詩人首先很真實的寫遊山所見,展示廬山的丘壑縱橫、峰巒起伏之多變的瑰麗險峻的姿態,接著順勢進行借景說理:如果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會各不相同。

? 告訴人們這樣壹個道理: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即大家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這首詩的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堪稱是奇思妙發,使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壹個回味無窮、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的理性認識,也可以延伸到觀察世上的萬事萬物,也是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人因為所處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所以,《題西林壁》不僅能讓人欣賞到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用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詩使人百讀不厭。這也是人們為什麽千百次的把“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六、知識拓展蘇軾這個婦孺皆知的名字,號東坡居士,後人習慣稱其為蘇東坡。蘇軾出身於北宋壹個富有文學氣氛的封建知識分子家庭中。蘇軾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都是知名之士。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自幼聰穎過人,到成年後,博通經史百家之學,看待事物有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曠達態度,他的這種處世哲學,成為他身處逆境時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深深地滲透到他的文學作品中。 蘇軾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才,他不僅博學多識,才氣橫溢,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領域都有極高造詣,而且他把文學當成自己真正的生命。他的作品是那個時代的反映,是他生活和思想的體現,也是他壹生心血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