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了對比手法,尾聯運用典故,說出了詩人對歷史興衰的獨特感受:千百年來,興亡更替,人們對此無能為力,那就置之不論,壹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傷感,尾聯表面上是懷古吊今的嗟嘆,其實傳達了詩人無可奈何之情,隱含著歷史朝代的興衰更替具有必然的思想。
前兩聯在內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對前朝歷史的遙想,然後補寫引起這種遙想的眼前景物。這就突出了陳朝滅亡這壹金陵盛衰的轉捩點及其蘊含的歷史教訓。後兩聯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
賞析
這首詩格調的寥落沈郁,與昂奮進取的盛唐氣象迥然有別。宋朝立國不久,逐漸形成積貧積弱的痼疾,旨在緩和危機的王安石變法,雖部分地達到了“富國”的目的,但“強兵”的效果甚微。元豐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進行兩次戰爭,都慘遭失敗。
第二次的“永樂之敗”,喪師二十萬,神宗“臨朝痛悼,為之不食”(《宋史紀事本末》卷四十)。當時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對國勢日益淩夷,感觸必深。《金陵懷古》的“故國淒涼”之嘆,未必只是壹般的發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國勢的時代悲愁的曲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