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井
龍泉井在古開福寺大雄寶殿後的天井中,為古開福寺十六景之壹,與鴛鴦井屬同壹泉脈。寺內碧浪湖、白蓮池、放生池等均由龍泉水所匯集。今人李誠作《龍泉井》詩雲:
井度靈泉鎖月光,冰清玉潔暗流長。
百川匯聚風雲起,鯉躍龍騰入海洋。
楊斌文《開福寺白蓮池》聯雲:
蓮謝池閑,賞景隨時,漫步叢林尋福地。
花飛寺靜,飄香何處,追蹤勝境啟慈心。
開福寺位於長沙城北湘江東岸的鳳嘴,即今開福區開福寺路,是我國古代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的著名寺院。
開福寺,系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沙門保寧在楚王馬殷及其兒子馬希範的支持下創建。當時,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暑之地。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壹部分施舍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壹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
宋仁宗趙禎嘉祜年間,沙門紫珂對全部寺宇修繕壹次。北宋末年,寺內及其附近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蓮池、龍泉井、放生池、鴛鴦井、鳳嘴洲、木魚嶺、祓禊亭、嘉宴堂、會春園、回步橋、舍茶亭、清泰橋、舍利塔、千僧鍋等16景。寺廟依紫微山而立,伴有碧浪湖,古樟掩映,碧水縈繞,風景幽美宜人。南宋時,著名理學家張栻瀏覽開福寺後,曾寫過壹篇《題開福寺》的散文,稱“自為此邦登臨勝境”。明代文人李冕,寫有《開福寺》詩:
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
抱子猿歸洞,沖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
千余年來,開福寺經過多次改建重修。今開福寺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可惜紫微山已填人碧浪湖,雖地域不如昔日廣闊,但仍是殿宇宏麗,氣勢非凡。整個寺院以3米高的紅墻環繞,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大殿及兩廂的堂舍等。
山門即開福寺大門,為四柱三門花崗石牌坊式建築,高10米,寬8.5米。上作三層短檐,蓋黃色琉璃瓦,中置定頂,鰲魚鴟吻。門坊上分欄為浮雕彩繪,或為人物,或為樹木花草,色澤斑斕。山門聯為清嘉慶十壹年(1806)湖南布政使韓葑所書。聯雲:
紫微棲鳳;碧浪潛龍。
前殿面闊3間,進深3問,花崗石柱,木架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中置陶寶項,兩端為鰲魚鴟吻,檐角高翹。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的石柱上,刻有壹副引人註目的對聯:
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
法鐘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
龍井、玉泉
嶽麓山古麓山寺觀音閣前高臺下有井兩口,日“龍井”、“玉泉”。井內各有壹尊龍頭,以花崗石雕琢而成,水自龍口中流出,形成井池,泉水異常清洌。麓山多泉澗,早有記載,盛弘之《荊州記》雲:“長沙之西岸有麓山,其中有精舍,左右林嶺環回泉澗。”“精舍”,即古麓山寺和道林寺也。
古麓山寺建於三國吳寶鼎三年(268),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殿堂華麗。杜甫有“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之句。劉禹錫亦曾吟詠:“高殿呀然壓蒼破.俯瞰長沙疑欲吞。”唐代詩人曹松《題嶽麓寺》詩雲:
海雲山上寺,每到每開襟。萬木長不住,細泉聽更深。
蜩沾高雨斷,鳥過夕陽沈。此地良宵月,長懷隔楚砧。
唐開元十八年(730),大書法家李邕撰寫《麓山寺碑》以紀其勝。長沙馬續常所撰《古麓山寺》聯概括了古麓山寺的地靈人傑,聯雲:
古剎出層霄,看嶽色平分,湘流環繞;
名山留勝跡,有少陵寫句,北海題碑。
1986年以來,長沙市佛教協會主持恢復舊貌。大殿為仿唐建築風格,垂檐歇山頂,施黃琉璃瓦,面闊7間,殿內重塑釋迦牟尼、藥師琉璃光佛及阿彌陀佛等佛像。山門作牌樓式,精雕細鏤,盤龍雕鳳,極盡華麗。上書“古麓山寺”,兩旁對聯為清末王閶運所撰,筆勢蒼勁,聯雲:
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壹道場。
前進為彌勒殿,殿內正面祀彌勒佛,背面為韋陀塑像,左右兩壁嵌佛像18尊,中棟為新建大雄寶殿,由42根石柱支撐,殿中塑全身佛像3尊,左、右、後壁塑千乘佛。彌勒殿兩旁為鐘亭、鼓亭,大殿兩旁有禪堂、說法堂等,壹如舊制。由中殿拾級而上,達後殿藏經閣。藏經閣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遺跡,今新塑觀音菩薩像高約4米。石拱門集李邕句聯雲:
萬億香水海;百千日月光。
玉泉山
玉泉山水在長沙市玉泉街觀音寺內,原有玉泉池,廣丈許,泉出石罅間,池內如明珠萬鬥,湧起不絕。水色清碧,細石流沙,綠藻翠荇,壹壹可辨。惜寺與井早廢。觀音寺又名玉泉山、接龍庵。清同治《長沙縣誌》載:“接龍庵在長沙府署前,即玉泉山觀音寺,國初建,康熙四十九年(1710)太守薛琳聲修。”乾隆十二年(1747)長沙府知府呂肅高重修觀音寺,重建蓮臺,門聯雲:
法劫幾經年,菩薩衣食觀自在;
蓮臺今再造,蒼生從此樂升平。
成豐(1851—1861)間眾姓續修。寺坐北朝南,廟基長83米,寬18米。清順治七年(1650)長沙府知府張宏猷在西長街也建有觀音寺,然而西長街香火不盛,玉泉山卻是壹天盛過壹天。
舊時,玉泉山還是長沙祈晴或求雨的重要場所。玉泉山坪內建有戲臺,臺上架著壹個用紙紮成面目猙獰的大鬼,說是“旱魃”,因天久不雨,遂鳴鑼擊鼓,將“旱魃”斬之臺下。民國十三年(1924)長沙發大水,省長趙恒惕親往北門外祭江。祭畢,又逕赴玉泉山,拜祭陶、李二真人。
1938年“文夕”大火,觀音寺僅剩戲臺和佛像壹座,抗日戰爭勝利後重修。1966年佛像送交開福寺,廟堂改為街道工廠。早幾年玉泉街口尚見“玉泉”磚拱門壹座,今日無存。
萬福井
萬福井在萬福禪林內,遺址在今開福區千佛林巷,原為龍興寺舊址。龍興寺始建於唐代,宋明時屢有修建。明洪武中戶部郎中、湘鄉進士劉聲遠《雪中過龍興寺留宿方丈》詩雲:
雪卷藍輿入翠微,憑欄頓覺故心非。珠浮缽面人猶臥,月上松枝鶴未歸。
樓殿玲瓏雲外回,煙霞縹緲望中飛。老僧課罷殘經後,坐對孤燈補衲衣。
明末寺廢。清初洪承疇經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後更名萬福寺,是清初規模最宏大的佛寺之壹,陶汝鼐《重修萬福禪林碑》記載了禪林及萬福井的景色:
種樹繞恒,依蓮作社,遷其茶庵,以臨周道。建大士殿,雲房翼之虛,其中為祖師、伽藍二堂,殿後接宇為軒三楹,肖韋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規流為池。池有島,島上為閣,祀龍神,竹樹環映之。距泉數十步為香積廚,則山門廊廡、鐘鼓之樓,丹堊煥然,成大蘭若。
民國時寺廢,泉井卻壹直殘留至上世紀80年代。
禪林井
禪林井位於天心區熙臺嶺,原為自在禪林用井。今井已廢,條形麻石砌成的井臺尚存。壹石上刻有“河跡二千丈,內不準起造”字樣,疑為古代長沙官府禁止在瀉洪河道建造建築物的禁碑。
自在禪林即自在庵,是長沙比丘尼“四大叢林”中最大的壹個,民國時長住比丘尼達百余人。長沙的禪林自古就有名氣,唐大歷中詩人常建《潭州留別》詩就表達了對長沙禪林的依戀不舍之情,詩雲:
賢達不相識,偶然交已深。宿帆謁郡佐,悵別依禪林。
湘水流入海,楚雲千裏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寫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難怪常建對長沙禪林如此壹往情深。
自在禪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環境幽美,景致宜人。進人山門便是大廳,宏偉莊嚴,令人肅穆。大廳右是清規堂,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場所。大廳後有壹長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進為韋馱殿,韋馱菩薩顯現將軍身,以維護佛法保護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韋馱殿兩旁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雜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內有兩線長方壁,左壁上繪聲繪色唐朝十八學士,右壁上則繪宋代七賢。畫筆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賞,贊不絕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魚池,禪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蓋,格外清雅。從客堂再進是大雄寶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右供藥師佛,左供阿彌陀佛。殿內羅列香、花、燈、幡,香煙繚繞,燈火輝煌。右邊有過道通禪堂,禪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邊有過道通齋堂。壹眼望去,大佛殿、禪堂、齋堂恰成壹品字形,構築設計,煞費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於長沙市天心區南湖路南側古堆山下,為太乙寺用井。
據《湘城訪古錄》載,太乙寺即為古時上清宮,唐時太乙真人在內煉丹,後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潤門(今小西門)內,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遷至南門外沙湖橋。“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龍,長七寸許,常隱,盛夏偶出,磁盆浴之,頭麟爪畢見。”明正德中長沙府知府陸相詩雲:
野寺高林太乙壇,藥池龍井號真宮。雙峰闕處湘江白,壹雁來時錦樹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豈無仙子夜乘鸞。山靈不薄紅塵吏,終日依依傍石闌。
據清《善化縣誌》載,“太乙寺後有九龍池,方僅尺許,深二尺許。水泉不涸。旁有煉藥池,相傳為太乙真人煉藥處。寺內有宋鐘壹口,上鐫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嶽化成禪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誌》載:
太乙真君寓居於太乙寺,為藥池煉丹。時疫癘大行,家書壹符與藥,隨愈。聞舊太乙池在德潤門內,有僧名孤月長老,與之酬和往來,後來莫知所之。藥池、龍井尚存。
龍王宮古井
龍王宮古井為原龍王宮用水井,上世紀90年代初尚存殘跡。
龍王宮全稱為少白龍王宮,又名龍王廟,位於開福區今新風街。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龍王宮原名白善祠,祀白龍王,嘉慶初毀於水,道光十八年(1838)眾姓捐置地基重建。鹹豐二年(1852)又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廟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壹尊魁梧的龍王大神像。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龍王宮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舊時才被搗毀,廟宇改建街辦工廠。上世紀90年代拆建為居民住宅大樓。
龍王宮井作為壹般寺廟用井,並無特殊,但它作為歷史上數十年的消防用井,卻為長沙的民間消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27年,長沙市26個民間消防組織聯合成立了“長沙市消防聯合會”參加該會的“水龍公所”、“洋龍會”、“救火會”等統壹名為“長沙市消防聯合會××救火會”。“長沙市消防聯合會龍王宮救火會”,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鰲、隊長黃海春。當時長沙的寺廟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壹定的場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數救火會都設在寺廟內。除龍王宮救火會外,還有乾元宮救火會(在坡子街)、天妃宮救火會(在南門口登瀛橋)、多佛寺救火會(在小東茅巷)、煙霞庵救火會(在北正街)、判官廟救火會(在中山東路)、二聖廟救火會(在中山西路)、湯公廟救火會(在小吳門外正街)、洗藥庵救火會(在大古道巷)、天府廟救火會(在楚湘街)、陶公廟救火會(在沙河街)、觀音寺救火會(在西長街)、肅靖坊廟救火會(在通泰街)、金龍殿救火會(在草上河街)等等。這些寺廟救火會常貼出壹些具有警示意義的對聯,如:
事有備以無患;門雖設而常關。萬福井
萬福井在萬福禪林內,遺址在今開福區千佛林巷,原為龍興寺舊址。龍興寺始建於唐代,宋明時屢有修建。明洪武中戶部郎中、湘鄉進士劉聲遠《雪中過龍興寺留宿方丈》詩雲:
雪卷藍輿入翠微,憑欄頓覺故心非。珠浮缽面人猶臥,月上松枝鶴未歸。
樓殿玲瓏雲外回,煙霞縹緲望中飛。老僧課罷殘經後,坐對孤燈補衲衣。
明末寺廢。清初洪承疇經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後更名萬福寺,是清初規模最宏大的佛寺之壹,陶汝鼐《重修萬福禪林碑》記載了禪林及萬福井的景色:
種樹繞恒,依蓮作社,遷其茶庵,以臨周道。建大士殿,雲房翼之虛,其中為祖師、伽藍二堂,殿後接宇為軒三楹,肖韋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規流為池。池有島,島上為閣,祀龍神,竹樹環映之。距泉數十步為香積廚,則山門廊廡、鐘鼓之樓,丹堊煥然,成大蘭若。
民國時寺廢,泉井卻壹直殘留至上世紀80年代。
禪林井
禪林井位於天心區熙臺嶺,原為自在禪林用井。今井已廢,條形麻石砌成的井臺尚存。壹石上刻有“河跡二千丈,內不準起造”字樣,疑為古代長沙官府禁止在瀉洪河道建造建築物的禁碑。
自在禪林即自在庵,是長沙比丘尼“四大叢林”中最大的壹個,民國時長住比丘尼達百余人。長沙的禪林自古就有名氣,唐大歷中詩人常建《潭州留別》詩就表達了對長沙禪林的依戀不舍之情,詩雲:
賢達不相識,偶然交已深。宿帆謁郡佐,悵別依禪林。
湘水流入海,楚雲千裏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寫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難怪常建對長沙禪林如此壹往情深。
自在禪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環境幽美,景致宜人。進人山門便是大廳,宏偉莊嚴,令人肅穆。大廳右是清規堂,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場所。大廳後有壹長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進為韋馱殿,韋馱菩薩顯現將軍身,以維護佛法保護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韋馱殿兩旁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雜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內有兩線長方壁,左壁上繪聲繪色唐朝十八學士,右壁上則繪宋代七賢。畫筆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賞,贊不絕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魚池,禪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蓋,格外清雅。從客堂再進是大雄寶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右供藥師佛,左供阿彌陀佛。殿內羅列香、花、燈、幡,香煙繚繞,燈火輝煌。右邊有過道通禪堂,禪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邊有過道通齋堂。壹眼望去,大佛殿、禪堂、齋堂恰成壹品字形,構築設計,煞費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於長沙市天心區南湖路南側古堆山下,為太乙寺用井。
據《湘城訪古錄》載,太乙寺即為古時上清宮,唐時太乙真人在內煉丹,後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潤門(今小西門)內,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遷至南門外沙湖橋。“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龍,長七寸許,常隱,盛夏偶出,磁盆浴之,頭麟爪畢見。”明正德中長沙府知府陸相詩雲:
野寺高林太乙壇,藥池龍井號真宮。雙峰闕處湘江白,壹雁來時錦樹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豈無仙子夜乘鸞。山靈不薄紅塵吏,終日依依傍石闌。
據清《善化縣誌》載,“太乙寺後有九龍池,方僅尺許,深二尺許。水泉不涸。旁有煉藥池,相傳為太乙真人煉藥處。寺內有宋鐘壹口,上鐫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嶽化成禪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誌》載:
太乙真君寓居於太乙寺,為藥池煉丹。時疫癘大行,家書壹符與藥,隨愈。聞舊太乙池在德潤門內,有僧名孤月長老,與之酬和往來,後來莫知所之。藥池、龍井尚存。
龍王宮古井
龍王宮古井為原龍王宮用水井,上世紀90年代初尚存殘跡。
龍王宮全稱為少白龍王宮,又名龍王廟,位於開福區今新風街。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龍王宮原名白善祠,祀白龍王,嘉慶初毀於水,道光十八年(1838)眾姓捐置地基重建。鹹豐二年(1852)又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廟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壹尊魁梧的龍王大神像。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龍王宮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舊時才被搗毀,廟宇改建街辦工廠。上世紀90年代拆建為居民住宅大樓。
龍王宮井作為壹般寺廟用井,並無特殊,但它作為歷史上數十年的消防用井,卻為長沙的民間消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27年,長沙市26個民間消防組織聯合成立了“長沙市消防聯合會”參加該會的“水龍公所”、“洋龍會”、“救火會”等統壹名為“長沙市消防聯合會××救火會”。“長沙市消防聯合會龍王宮救火會”,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鰲、隊長黃海春。當時長沙的寺廟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壹定的場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數救火會都設在寺廟內。除龍王宮救火會外,還有乾元宮救火會(在坡子街)、天妃宮救火會(在南門口登瀛橋)、多佛寺救火會(在小東茅巷)、煙霞庵救火會(在北正街)、判官廟救火會(在中山東路)、二聖廟救火會(在中山西路)、湯公廟救火會(在小吳門外正街)、洗藥庵救火會(在大古道巷)、天府廟救火會(在楚湘街)、陶公廟救火會(在沙河街)、觀音寺救火會(在西長街)、肅靖坊廟救火會(在通泰街)、金龍殿救火會(在草上河街)等等。這些寺廟救火會常貼出壹些具有警示意義的對聯,如:
事有備以無患;門雖設而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