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教學應該遵循怎樣的教學規律

詩歌教學應該遵循怎樣的教學規律

詩歌教學應該遵循怎樣的教學規律

從詩歌的朦朧美、古典美、音樂美等幾方面展開教學,把詩歌的多元解讀作為教學重點,設計得很精致嚴謹,也很有新意有深度。不過,讀了這篇教學設計,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麽。我再壹次想到了壹個問題:詩歌教學應該遵循怎樣的教學規律?對於這個問題,壹下子要我說得全面明白,本人的學力又難以達到。我在這裏想說的是,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應該註意的: 第壹,切不可把“誦讀”這個詩歌教學的法寶丟掉了。很多老師都知道詩歌教學要讓學生反復誦讀,加強誦讀指導,但恰恰是在這個環節上我們常常做得不夠,吳老師的設計在這方面也是壹個欠缺。戴望舒的《雨巷》是抒情味很濃的壹首詩,沒有比誦讀更好的方法能讓學生品味到詩歌的意境美和朦朧美,沒有比誦讀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詩人要表達的深沈憂郁和低落仿徨的情懷,沒有比誦讀更能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生命律動和情感***鳴的方法了!可以說,教學設計的種種目標的達成,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上,對詩歌文本的種種解讀,也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才得以實現。甚至可以說,《雨巷》的教學,老師壹節課即使什麽都沒做,就是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韻味,讀出情感,讀出個性,讀出感受,也應該是成功的壹節課!例如:“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二句,“悠長、悠長”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學生如果能夠讀得低沈緩慢且適當延長,便自然能夠體會到雨巷的幽深和空寂,同時也就能很好地體會到詩人內心深處的綿綿愁思和無限哀傷;“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壹句,老師如果能在此指導學生放慢節奏,用失落的語氣誦讀“遠了,遠了”,那麽,學生壹邊誦讀,壹邊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壹個極富古典文學美的詩歌意境之中,眼前就會出現壹個唯美的藝術畫面:“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從詩人身旁飄然而去,漸行漸遠;詩人久久地駐足凝望著姑娘遠去的背影,雙眸裏貯滿了無限的惆悵和失望。試想,在這樣的氤氳著美學氣息的教學氛圍中,該會有多少美好的情感和鮮活的思想生成啊! 第二,切不可把靈動的詩歌教“死”了。詩歌的藝術在於含蓄蘊藉;詩歌的欣賞,講究的是進入詩歌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因此,詩歌的教學和鑒賞,最忌諱的是教死了和讀死了。而吳老師教學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是“理清‘確定’與‘不定’”,我覺得有些東西過於“實”和“死”。“雨巷”“丁香姑娘”“我”“邂逅”,包括“油紙傘”和“頹圮的籬墻”,這些都應該是作者精心選取的具有中國古典詩詞美的意象,它們***同組成壹個意象群,***同表現壹個蒼涼陰冷、清淡素雅的意境,來傳達詩人仿徨憂郁的情感,讓整首詩浸染著淺淺的壹絲愁緒、淡淡的壹抹哀傷。這裏不能也不必非要分出哪些是確定的,哪些是不確定的。同樣,也沒有必要當然更沒有理由把詩歌中關於人物的刻繪說成是真實的,更不可無端地僅僅憑“希望”壹詞便推斷出詩人的願望是“虛幻”的。 第三,切不可把學生當成詩歌鑒賞家和評論家來教。中學階段詩歌教學的目的何在?我想,對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來說,就是要讓他們通過接觸詩歌這個最適合他們這個年齡閱讀的文學樣式,來培養他們的審美趣味,提升他們的審美素質,熏陶他們的情感精神,豐富他們的心靈世界,往他們年輕的生命裏註入壹些純粹而高雅的東西,使他們現在的人生更加絢爛多彩,使他們以後的人生有可能變得高貴脫俗。明確了這壹點,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對詩歌的誦讀品味和體驗感知上,要尊重學生的“最初感受”,要讓學生自己品嘗“第壹口奶”,而不是由教師來灌輸或者強加給他們壹些東西。《雨巷》這首詩,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愛情,就是浪漫的邂逅,就是由邂逅而萌生的戀情和傷感,就是壹個男生愛上了女生,沒有別的,真的沒有,教師大可不必把詩歌研究者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壹股腦兒地全塞給學生,讓“理想說”“自我說”“現實說”等等之說冷卻了學生閱讀詩歌的火熱情感,冷漠了學生與詩歌文本的親密接觸,冷淡了閱讀詩歌的濃烈興趣,在他們剛剛品嘗到的新鮮的詩歌味道裏添加異樣的口味。中學生就是中學生,不是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生,不是從事詩歌理論研究的大學教授。我們主要的任務不是培養詩歌研究專家,而是讓學生的身上多壹些詩性的東西。當然,我這樣說,並非壹概反對對文本

的深人多元解讀,我只是強調壹下應該尊重和呵護學生的最初閱讀體驗。對於壹首詩來說,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閱歷、不同文化的人閱讀感受是不壹樣的,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有什麽理由非要在他們這個年齡硬要他們知道壹切呢?《雨巷》的教學,主要還是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美、情愫美,古典美,別的可以點到為止,至於碰到壹兩個喜歡弄個究竟的學生,讓他們搞壹點研究性學習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