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改寫成作文的古詩篇壹:改寫古詩
遊山西村
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壹村。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足夠的佳肴款待客人。
壹重重山,壹道道水,懷疑會無路可走,忽然看見柳色暗綠,花色明麗,又壹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改寫《遊山西村》
自從被貶官後,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壹想到國家的安危存亡,心中不免煩悶。此時正是金桂飄香,農民豐收的季節,我就忍不住想出去走走散心解悶。
走著走著,我竟來到了山西村,那裏的農民十分熱情好客,看到我都遠遠地迎了上來,邀請我去他家做客。我來到老鄉家,家裏的老者搬出臘月裏釀的酒,置辦了壹桌豐盛的酒菜罵我看他們如此破費,不禁忐忑不安。老者說:“今年收成好,家裏酒多糧足,妳盡管暢飲。來,讓我們邊喝酒邊聊天吧。”我欣然同
意。雖然臘月釀的酒色渾味淡,我還是忍不住多喝了幾杯。在壹杯又壹杯的好酒重,我微微醉了,心中的憂愁壹掃而光。
酒足飯飽後,稍稍休息片刻,我要回家了。鄉親們送我到村口。我揮別眾人,向前趕路。壹路層巒疊翠,曲徑幽深,溪水叮叮咚咚,鮮花爭相競放。我不禁深深陶醉其中。走著走著,小路突然消失了,我正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擡頭壹看,壹個被柳蔭花樹籠罩的村莊突然出現在我眼前,讓我又驚又喜。
於是,我提筆寫下這首詩:
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壹村。
改寫《秋思》
又是壹個涼爽的秋天,張籍靜靜地走在石子路上,擡頭仰望,看,那樹上的葉子漸漸地黃了,樹枝上的葉子壹片壹片地從樹枝脫落,慢慢地落在了地上。張籍走在鋪滿落葉的地上,不禁想起了家鄉的親人。
張籍想寫壹封信寄回家鄉,他用雙手鋪開了紙,左手壹邊磨著墨,腦子裏又想這封信該怎麽寫好,可是雖說張籍心裏有千言萬語想要表達,壹時間卻不知從何說起。突然他眼睛壹亮,提了提衣袖,便開始揮筆寫信。書信寫好後,張籍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父母妻兒的音容相貌久久縈繞在腦海中。
第二天,張籍把信遞給了送信人。他千叮嚀萬囑咐,委托送信的人壹定要把信送到家人的手上。送信人點了點頭,就轉向騎上馬準備出發了。馬剛走幾步,就看見張籍壹邊高喊:“等壹下,請等壹下。”壹邊向馬招手。馬停了下來,張籍趕緊從送信人手中拿回信。他拿著書信重回屋子裏,把封好的信又拆開了,拿起毛筆飛快地補上幾句話,便又小心翼翼地再塗上了壹層漿糊,把信仔細地粘好,戀戀不舍地把信送回到送信人的手上。
送信的人終於出發了,張籍看著送信人的背影,默默地流下了壹行清淚。
適合改寫成作文的古詩篇二:古詩改寫作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壹層意思。
第壹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壹、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壹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壹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壹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壹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壹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壹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壹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壹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壹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我36歲時,身體強壯,滿腹詩文。那年,皇帝千挑萬選,把我選到京城做官。從那時侯起,我日日公務繁忙,也沒有時間回家和親人團聚。39年以後,也就是現在的我,已經老態龍鐘。皇帝見我不中用,耳朵有點聾,眼睛有點花,是個75歲的老人了,就下旨讓我辭官,告老還鄉。想到我能很快見到我的親人,我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著馬車,看著祖國的秀麗風光,心想:我的家鄉——紹興還是那副老模樣嗎?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壹定要嘗嘗那園子裏的嫩絲瓜、通紅通紅的西紅柿……傍晚壹定要到大桃樹下乘涼,還要到那個又大又圓的魚塘釣魚……我的家鄉口音幾十年沒有改變,可我的頭發卻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還認不認識我。
經過壹個月的風餐露宿,我終於趕回了家鄉。啊,我的家鄉,我的家!我年輕時蓋的那間茅屋還在,那清清的魚塘還在,那五顏六色的金魚還在!我還看到壹群活潑可愛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戲,啊,這壹定是我的兒孫吧?我雖白發蒼蒼,壹把胡須,但現在兒孫滿堂,我也心滿意足了。幾個小孩見我走來,好奇地圍著我,壹位稍大的、膽大的小男孩,仰著頭,
笑嘻嘻的對我說:“老爺爺,您從哪兒來,要到哪去呀?”聽到這話,我滿臉苦笑,感慨萬分,壹時詩興大發,吟出了壹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認識,笑問客從何出來?
七步詩
適合改寫成作文的古詩篇三:古詩改寫
我給古詩編故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唐詩和宋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兩顆最璀璨的明珠,它們以凝練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情感,倍受人們的喜愛,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雖然說古語有“熟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可是讓小學生只靠背誦的方法來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這份民族文化瑰寶為學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學生的壹次偶然寫話機會啟發了我。
在學完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清平樂村居》之後,為了讓學生領略到江南水鄉其樂融融的場面,感受到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悅和向往之情,我讓學生對照課文插圖先想象壹下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再寫下來。突然,壹個學生說:“老師,我想把《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改寫成壹個故事,行嗎?”他的建議立刻被其他同學所采納。“對,我們四年級語文上冊曾學過壹篇課文叫《但願人長久》,就是根據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寫的。”“三年級也有,像《李廣射虎》、《每逢佳節倍思親》、《少年王勃》。”經過討論,師生很快達成壹致:壹起來改寫詞作《清平樂村居》。十幾分鐘後,學生的作文本上都有了壹段或長或短的話。
有學生寫道:“南宋有壹位愛國詞人,名叫辛棄疾。他被朝廷罷官後,在農村隱居了二十年。在鄉間,他與山民野老打成壹片,過著平凡質樸、恬淡安靜的日子。壹個夏日的午後
,辛棄疾壹人在小溪邊散步。忽然,他聽到壹陣親昵的話語。轉身壹看,壹對年老的夫妻正坐在離小溪不遠處的茅屋前,壹邊喝著酒,壹邊悠閑自得地聊著天,他們的生活是多麽的愜意和幸福啊。辛棄疾不忍打斷他們,便停下腳步觀賞著這周圍的美景。在這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裏小魚兒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水面上荷葉挨挨擠擠的,像壹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綠色的小蓮蓬。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老人的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正在小溪東邊的豆地裏鋤草。二兒子心靈手巧,在家裏專心致誌地編織雞籠子。天真、活潑、頑皮的三兒子呢,正翹著腳丫子,躺臥在溪邊剝著蓮蓬,津津有味地吃著蓮子。看著這壹家其樂融融的場面以及這鄉村樸素清新的環境,辛棄疾心中那種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筆寫下了《清平樂村居》這首著名詞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學生對古詩的解讀方式是開放的、多元的、個性化的。壹首短短的精練的古詩要改寫成幾百字的記敘文,需要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在對話中達到溝通與默契,在與作者進行智與智的互動、情與情的交融、心與心的`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內心感受,從而產生寫作上的沖動,最後將古詩詞藝術再創造為壹篇篇現代白話文。
又有同學寫道:“
壹天傍晚,辛棄疾來到長滿碧綠青草的小溪邊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舉著許多像大傘壹樣的荷葉,在這些荷葉中間點綴著美麗的荷花,微風吹過,送來壹陣陣清香。緊挨著小溪的是壹所低矮的茅屋,壹對白發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壹邊喝著酒,壹邊用吳地方言親熱地聊著天。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
爺望了望老奶奶,帶著幾分醉意指著正在小溪東邊豆地裏鋤草的大兒子說:‘咱們的大兒子多勤快,地裏的農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說:‘二兒子也不錯,他心靈手巧,做事麻利。妳看,他編出的雞籠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賣了。’
老爺爺說:‘是呀,就是咱們的三兒子太小了,還不懂事。’
老奶奶說:‘不要急,他早晚會長大的。快瞧,這孩子正趴在溪邊的草地上剝蓮蓬吃呢。真是太頑皮了。’
‘哈哈哈?’老爺爺和老奶奶不約而同地笑了。他們的笑聲也深深地感染了辛棄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並不算什麽,重要的是心裏的快樂、幸福,心裏有多美,日子就會有多美。”
理解詩詞中的意境是改寫古詩詞的關鍵。以上兩篇改寫《清平樂村居》的習作,就是學生在理解古詩意思、理解背景,吟誦古詩中走進作者,產生心靈***鳴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領悟、體驗和表達的結果。如果說學生沒有真正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沒有深切體會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是不會寫出這麽優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過改寫古詩詞,既加深了學生感悟古詩詞美的意境,啟迪想象,在眼前展開壹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說,“改寫”以古詩詞作為壹個起點,讓學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真正走到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
此後,學生就對課文中的古詩詞格外關註起來。只要是自己有話可說的古詩詞,學生就會忍不住地寫下壹些話,或敘述,或抒情。我根據學生的要求,在每學完壹首古詩詞之後增設了十幾分鐘的“我來改寫古詩詞”的活動,在這期間,學生可以大聲朗誦自己改寫的內容,然後由全班同學來評價,這成了壹次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越來越愛改寫古詩詞了,同時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古詩詞內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適合改寫成作文的古詩篇四:古詩改寫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壹轉眼,李白就要離開桃花潭了,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這裏度過的歡樂時光,李白無奈地搖頭嘆道:“唉,沒有辦法,蒼天逼人,只好壹別呀!”
壹大早,李白就收拾好了行李,來到了岸邊。李白走上小船,心想:既然不能再留,倒不如現在坐下來好好欣賞壹下美景,也算是安慰自己壹下吧。
啊!桃花潭邊盛開的桃花果然名不虛傳,大都是重瓣的。猩紅的熱情,粉紅的嫵媚,那白瓣上灑著點點紅斑的,則顯得端莊淡雅。壹球球,壹簇簇,壹片片,把殘留的壹絲春寒都驅盡了。
李白正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中,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了清脆悅耳的歌聲。啊,這是汪倫為自己深情送別的歌聲呀!聽,汪倫腳踏節拍邊走邊唱,越來越近了。啊!這歌聲充滿依依惜別之情。幾天來,是汪倫,與自己花前月下談心;是汪倫,伴自己瀏覽勝景;是汪倫,和自己***同探討人生意義;是汪倫,在燈下與自己飲酒賦詩。啊!朋友,妳快點來,快點來,讓李白與妳再握壹次手,再說說知心話?
船,揚帆啟程了。李白望著漸漸遠去的汪倫,心中感慨萬千,不由得詩興大發,深清吟誦:“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學生改寫古詩《贈汪倫》QQ版
在春天的壹個日子裏,天氣雖晴朗卻籠罩著壹股離別的傷感。詩人李白就要和朋友汪倫離別了,兩人非常舍不得。正在依依惜別之際,突然,李白的手機響了。李白拿起口袋裏的手機說:“餵,是誰呀?”只聽電話裏的人說:“餵,小白,妳在哪兒呀?我在壹個著名的旅遊景點等妳好久了,妳咋還不來?”李白回答說:“我和我的新網友正在離別呢,妳打電話破壞了這離別的氣氛,妳再打電話來,我就不去了。”李白氣憤地按了關機鍵。李白在船上站了很久,看著汪倫,至少說了N次再見。李白不耐煩了,說:“餵,船長!怎麽還不開船?”他氣憤地走進了船艙,“哇!”李白尖叫壹聲,船艙裏沾滿鼻涕和眼淚的餐巾紙“泛濫成災”了。原來船長看著李白和汪倫離別的情景哭了,而且哭了N個小時了。李白說了船長幾句,船長就馬上起航了,突然船長說了壹句,李白馬上就暈了。“原來船的油用光了。”最後,李白只得開著他的大眾摩托車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