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
這首陸遊的晚年之作,抒發了作者內心慷慨激憤、報國之誌難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著悲愴。
年輕時不知道世事艱難,滿懷兵定中原之幹雲豪氣。雪夜駕戰船巡視瓜州渡,秋風馭鐵馬勒韁大散關。胸中自有萬裏長城,自認可以保疆衛國,恨不能仿效諸葛臥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白發照鏡,國未復、民流離,壯誌難酬!
詩中“氣如山”之“氣”可解釋成“誌氣”“壯氣”“豪氣”。
首句“早歲那知世事艱”壹句,暗寫詩人晚年已知世事艱難並流露出憤激不平之意,感嘆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艱難。第二句“中原北望氣如山”,“氣”字可解釋成“誌氣”“壯氣”“豪氣”等,全句可解釋為“北望中原產生決心恢復失地的英雄豪氣如山”。
頷聯用了“列錦”手法(即意象直接組合),把分別表示軍隊、時令,地名的名詞並列疊加在壹起,構成了雄健激越的藝術畫面:乘樓船,冒夜雪,奮戰在瓜洲渡;騎鐵馬,頂秋風,激戰於大散關。這兩句詩,洋溢著戰鬥的豪情,展示出報效祖國的雄心。句中的“氣”字解釋為“誌氣”“壯氣”“豪氣”,才更能與頷聯昂揚之氣、雄渾之境相“匹配”:首聯為概述早年的豪情壯誌,頷聯是詩人恢復之誌的具體化。
律詩,在章法上頗講究起承轉合。本詩第二句中的“氣”字唯有解釋為“誌氣”“壯氣”“豪氣”等,才能構成突“轉”,使得詩歌前兩聯與後兩聯形成強度對比,吻合起承轉合的章法。首聯寫早年胸懷收復中原的如山氣概,是起;頷聯回顧鐵馬秋風的戰鬥經歷,是承;頸聯抒寫壯誌難伸的悲憤,是轉;尾聯於感嘆無人可與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愴之情,卻又不失豪壯之氣,是合。
特殊是“塞上長城”典故的使用,詩人是以檀道濟自況。這種比況,當有首、頷兩聯“英雄豪氣”的奠基與輝映才能夠使懷有滿腔愛國熱忱的詩人形象更加鮮明,更加豐滿。
陸遊生於北宋末年,少年受愛國思想的熏陶。雖為官屢遭貶黜,卻有不失恢復之誌的性情操守。這種“氣”表現在詩中,便具有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巨大精神力量,這是陸遊詩歌的內核,體現了他的詩歌風格。《書憤》第二句“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字,當是具有陽剛與健美的英雄豪氣,它集中反映了詩人早年的書生意氣和誌士願望。正是早年這種意氣的濃烈和願望的宏大,才使得詩人在鬢發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長城空白許”而倍感人生失意的無奈和壯誌難酬的苦痛,於是胸腔中湧動出無法抑制的悲傷、怨憤之情。這種因心理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產生的失落與悲憤,凸現了詩歌的題目——“書憤”。
尾聯,詩人引用諸葛亮的典故,感嘆自己不能像諸葛亮壹樣實現“北伐”願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愴之情,也體現了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壹腔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