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詩句如下:
1、關關鳩,在河之洲。竊窕淑女,君子好述。
2、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3、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4、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5、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6、青青子,悠悠我心。
7、壹日不見,如三秋兮!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0、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拓展知識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父叔梁紇,母顏氏。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三歲喪父,家道中落,早年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禮”,自幼熟悉傳統禮制,青年時便以廣博的禮樂知識聞名於魯,從事儒者之業,以辦理喪祭之禮為生。中年聚徒講學,從事教育活動。
年五十,曾壹度擔任魯國的司寇,攝行相職,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久因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而棄官去魯,偕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說,終未見用。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教育事業,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以傳述六藝為終身誌業。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長久。他的“仁”與“禮”成為國家施政和個人自我修養的重要準則;“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思想使華夏文明得以無限傳承;對古代文獻的系統整理,不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具有了深廣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