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拗救
這壹節課,我們壹起來研究格律詩的拗救問題。
我們寫格律詩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為固定詞語或者是沒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據詩的脈絡、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這麽寫,沒有可以代替的方法,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或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那就形成了拗句。有了“拗”那就必須要“救”了,這就叫“拗救”。
盡管我們主張寫詩盡量不用拗救,尤其是新手,但是我們必須要懂要會。
好,我們從頭開始壹步步學習。
近體詩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叫“拗”。
有拗有救,才為不病。
說白了就是,按標準格式,這個字該用平聲的,妳用了仄聲,“拗”了,那麽在本句或對句相應的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字,這就“救”過來了。
這叫仄拗平救。
相反,若是該用仄聲的字眼上,妳用了平聲,那就在本句或者對句的相應的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叫平拗仄救。
用調節平仄聲的方法,使詩句出現新的和諧,這種方法就叫“拗救”。拗救基本方法有兩種:壹是本句自救,二是對句相救。
壹、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就是在壹句之中,該用平聲的字眼上,妳用了仄聲,就在本句下個音節另壹個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救過來了。
或者上個音節該用仄聲的字眼上,妳用了平聲,就在下個音節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就救過來了。
我們都知道
孤平是詩家之大忌,是必須救的。
B種句: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兩個是五言和七言合律的句子,
若是妳作詩時,五言的第壹字,或七言的第三字,本該用平聲字,但寫詩時非用仄聲字不可,那怎麽辦?
可將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該用仄聲的,改用平聲,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這叫五言的“壹拗三救”和七言的“三拗五救”。
“平平仄仄平”變成“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舉例:
恐驚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妳們看,第壹個字“恐”本來應該用平聲字的卻用了仄聲字了,那麽第三個字“天”本來應該是仄聲字,是不是變平了呢?這就是第壹字拗第三字救,簡稱壹拗三救。
這個“恐”字若不救,本句便成了孤平句,是不允許的。又如:
北風江上寒
仄平平仄平
這句的第壹個字該用平聲,而“北”是仄聲,為避免孤平,就將該用仄聲的第三個字,改用平聲的“江”字來救。再看七言的例子
未到曉鐘猶是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誰知道 是哪個字救哪個字?
七言的這個格式,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對吧?
但是這句的第三字“曉”該平而仄,於是就用第五字該仄而平的“猶”去救。第三字拗第五字救,簡稱三拗五救。又如:
壹任晚山相對愁
仄仄仄平平仄平
也是三拗五救。跟上面例子壹樣。
這個關於本句自救,孤平的問題都明白了嗎?二、對句相救
好,我們再探討對句相救的問題。
對句相救,就是在壹聯之中,出句該用平聲的字眼上,妳用了仄聲,就在對句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救過來了。
或者出句該用仄聲的字眼上,妳用了平聲,就在對句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也就救過來了。如果對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來救。
1.出句拗,對句救
例如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三字“鳥”拗了,對句第三字“人”來救。出句三拗,對句三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也是這樣,出句三拗,對句三救。歌聲裊裊出清漠,月色娟娟當翠樓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五字“出”拗了,對句第五字“當”來救。出句五拗,對句五救。
實際上,七言的第五字相當於五言的第三字,我們只要記住五言的拗救,七言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對不對?
2.對句拗,出句救
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後平救,但也可能是後平拗前仄救。詩人寫詩,有時對句第三(五)字非用平聲不可,於是就將出句第三(五)字的平聲改用仄聲,來個平拗仄救。
對句五拗,出句五救。
這有點像對聯的意思哈,有的先出上聯要求對下聯,有的先出下聯,要求對上聯。當然這個比喻不是很恰當哦。3.壹拗雙救
在前人近體詩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壹聯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對句相救,就是壹個字同時救了兩個“拗”,(典型的事半功倍哈)形成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的復合,這叫作壹拗雙救。例如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第壹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 既救了本句的第壹字“寂”,也救第壹句的第三字“五”。“無”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它的作用是雙料的。
實際上,壹拗雙救不是新的拗救方法,只是剛才講的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的復合。就是壹個字順便救了兩處!三、拗而不救
1.C種句: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有時可以變化為“平平仄平仄”,這個是特拗句,可以像律句壹樣正常使用,可以當成律句的壹種特殊形式,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被視為正格,不用救。
如: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本應是平平平仄仄,創作時變成了平平仄平仄,對句依然是仄仄仄平平,沒救出句。
再如:
誰能***公子,薄暮欲俱還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性質與上例壹樣。七言的,我們也看個例子: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遊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本應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創作時變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對句依然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沒有救。
要說明的是,這種"特拗"句式,多數用於尾聯的出句,成為唐宋詩人的壹種時尚。
用於其他聯出句的也有,但較少。現代人作舊體詩,也常用這種句式。
2.B種句: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作為出句時,五言第三字拗為平,句子變成平平平仄平,這種情況對句不用救,因為它的對句是仄仄仄平平,如果救了,對句第三字由仄改成平的話,這句就變成了三平尾。七言也壹樣。所以就別多事了,不救!
例如:
承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個就沒有去救。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個也沒有去救。
還有壹種拗救屬於錦上添花之列,是為了將詩句的聲調調整得更和諧
例如七言第壹字的前平拗後仄救:
才見吳州百草春,已聞燕雁壹聲新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這個例子是用對句的“已”來救出句的“才”,讀讀看:才見,已聞,是不是更協調好聽?這就是錦上添花。
我覺得這已不叫拗救了,因為第壹字本來就是可平可仄的,談不上“拗”,也就不用救。但如果“救”了壹下,便使句子更好聽。
總結壹下拗救的幾種情況(以五言為例,七言類推):
A種句:出句三拗,對句三救;出句三四都拗,對句三救。
B種句:壹拗三救。
C種句:特拗不用救。
D種句:不可拗。
五、特殊拗句
這裏說明壹種特殊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它不但拗,而且失替!但它是被允許使用的,非但允許,在唐朝的時候它還是壹種時髦,大家爭相使用。
平平仄平仄,是由平平平仄仄演化而來的,在近體詩中也是代替平平平仄仄使用的。人們還把它推廣到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
因此,這種拗句其實也被視為了正格。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第七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就屬於這種情況。 以後我們見到這個句式的時候,不要大驚小怪,不要指責人家失替加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