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德化白瓷的文化底蘊

德化白瓷的文化底蘊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誌》和道光年間《福建通誌》中,在記載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家何朝宗時,有如下記載:“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寶之;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寶之”。德化瓷器素有“東方藝術”之稱, 頗負盛名,港臺及東南亞地區和英美法等博物館、民間均有收藏。此外,德化窯所制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閩山記》中所稱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壹二合調者,合則聲淒朗,遠出竹上。根據有關方面的考古工作考證,在德化地區已經發現了上百處的德化古窯址。在潯中公社(鎮)有祖龍宮、屈鬥宮、嶺兒、後窯、西門頭、大草鋪、後所;在三班公社(鎮)有內阪、新乾寨、窯壟山、桐嶺、舊窯、新窯;在刈坑公社(鎮)有許坑、林窯等。足以說明明代德化瓷器產量之大、銷路之廣。不過到了清代中、後期後,由於當時歷史、政治、經濟變更原故,德化窯白釉瓷逐步衰退。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後,因國力衰退,為應付出口需求,德化窯開始生產青花瓷。故當時窯場數量有所增多,但是德化白瓷的生產反而倒退了,不如明代。再加上終清壹代尤其是清中後期,由於許多器物(包括園器、琢器、瓷雕)由逐件手工制作轉向成批模制生產,器物由厚重漸趨輕薄,瓷雕作品缺乏生動傳神,為追求產量而導致工藝不甚講究,而且胎土淘洗不精、氧化鐵成分增多,亦使白釉不再閃紅(明代德化瓷以白中含紅為佳)而呈現泛青或泛白,不及明代滋潤,釉光日漸糙澀,工藝和胎釉水平總體質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