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成功的文學家,失敗的政治家

王安石:成功的文學家,失敗的政治家

文/李蘭芝

最早知道王安石,因為小學階段學他的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的這首《泊船瓜洲》,在他所有的作品裏面,堪稱經典,也最入人心。

後來又學了他的《梅花》,詩中那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不僅寫出了梅花的幽香,也寫出了詩人高潔的品格,暗香沁人。

初中階段學習他的《登飛來峰》,從賞析性文字中,了解到他的變法,遭到保守派的百般阻撓。但他有“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和氣魄,我因此還對他產生無限敬意。我在給學生講這首詩時,讓學生談啟示和感悟。大部分同學都談到,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輕言放棄,即使遇到重重困難和阻力,也要堅持到底,爭取成功。

不得不說,王安石,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毋庸置疑,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優秀的作品。他的詩歌,壹貫的風格是瘦勁剛健。早期作品奇險勁峭,晚年作品則化奇崛於尋常之中。他的散文,雖然大多為他的政治服務,卻也是才思極佳。其中的《傷仲永》是大家最熟悉的壹篇,還有《遊褒禪山記》、《讀孟嘗君傳》、《答司馬諫議書》等,這些文章,壹般觀點明確,短小精悍,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文如其人。王安石的作品,壹如他的人,不卑不亢,剛柔並濟。

王安石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自不必說,但他還曾因為“王安石變法”,成了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壹筆。

說到“王安石變法”,我之前只是知道這個事件,具體的細節,基本上不了解。但是,最近我在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拗相公”壹節之後,對王安石,對王安石變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新的看法。

“拗相公”是對王安石的稱呼。“拗”,意思是執拗,固執,不知變通,不懂改變。“拗相公”是林語堂因為“王安石變法”對其下的定論。讀了這部分文字之後,我也深以為然。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北宋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通過壹系列變法,進而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他推行的新法,主要包括三大塊:富國之法、強軍之法、取士之法。在“富國之法”中有壹個“青苗法”,也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這個“青苗法”的推行,很明顯可以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在壹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但這種新法最大的弊端是,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拒絕接受。

王安石對新法推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固執地認為,國家和政府給老百姓這麽好的政策,竟然有人拒絕?有人反對?他認為這不可能,也不應該,所以他還是要堅持推行新法,不惜排除異己,那些“唱反調”的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要麽撤職,要麽流放。

以司馬光、蘇東坡、歐陽修等為首的所謂的“保守派”,他們深知,“青苗法”不僅不能改變老百姓的生活狀況,還會讓老百姓變得更窮。這些“保守派”極力和王安石當面爭論,也多次積極向神宗諫言。但王安石不但不聽,還很惱怒;而神宗更是偏聽偏信,不予理睬。

那些所謂的“保守勢力”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阻止壹些不利於百姓的新法推行,卻也沒能阻止王安石的固執,沒有能改變神宗“被蒙在鼓裏”的盲信盲從。王安石當政數年後,壹個叫鄭俠的人,把幾幅災民圖呈獻到神宗面前,神宗才廢止了多項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

正確的事,應該堅持;錯誤的事,明智的話,應該立即停下來,及時止損。王安石變法,很明顯,初衷是好的,但他無視變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性狂躁,盲自信,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再加上所用非人,不切實際,導致變法的最終失敗。變法失敗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加速了本就風雨飄搖的北宋王朝的滅亡。

本想通過變法讓國家繁榮富強,沒有想到,壹不小心王安石卻成了千古罪人。

其實王安石其人,按照現在的話說,人品絕對沒有問題。蘇軾,公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但王安石卻能在蘇軾遭貶路過時熱情招待他,兩個人壹起吃肉喝酒,談論詩文。兩個人只是政見不同,但不影響兩個人在文學上的互相欣賞。這就是所謂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整個變法的過程,王安石不是為了壹己私利,也不是為了中飽私囊,只不過是沒能處理好變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所以說,他的詩詞文都寫得很好,作為文學家,當之無愧。但作為政治家,改革家,無疑是失敗的。

客觀全面認識王安石,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喜歡王安石的詩文作品,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