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請舉出壹首詩是關於某壹節日的,要求出思考題。

請舉出壹首詩是關於某壹節日的,要求出思考題。

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作者: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北宋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他是當時著名的改革派。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他早年寫的詩多是反映政治、歷史和社會現實的,比較沈重。到了晚年辭官退隱之後,他的詩多描寫恬淡的日常生活,風格比較清新淡雅。

註釋: 1. 元日:農歷正月初壹。2. 壹歲除:壹年過去了。3. 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全句說,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意思是 說,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4. 曈曈:光輝燦爛。全句說,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5. 總把新桃換舊符: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時候逢到新年,家家戶戶都用兩塊桃木板子,畫上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說是可以驅除魔鬼。

賞析:這是壹首膾炙人口的小詩 。在本詩的第壹二句裏,詩人描寫人們在歡慶春節之際,在陣陣爆竹聲中喝著避瘟的屠蘇酒,喜氣洋洋,無比歡快, 如春風送暖。接著在第三四句裏,詩人通過在太陽初升,充滿光明的時候,家家戶戶把畫上神荼、 郁壘二神的木板掛在門上以求避邪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變法成就的欣喜,揭示了新事物總要代替舊事物的深刻哲理。此詩語言樸實,節奏明快,以燒爆竹、換舊符等細節描寫渲染了春節歡樂的氣氛,表達變法革新的欣喜之情和堅強決心,以小見大的寫法用得很好。

譯文: 在壹陣陣的爆竹聲中告別了舊的壹年,春風吹來,天氣變得曖和氣來了,人們都喝起了屠蘇酒,希望迎來快樂的新年。明亮的陽光普照著千家萬戶,家家都把門上貼的舊門神換成了新門神。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杜牧(803 -約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人稱“小杜”(相對於“老杜”(杜甫)而言)。他家中歷代都是做官人,可以算是壹個富家子弟。在晚唐詩人中,杜牧的地位很高。他胸懷大誌,為人也比較剛直,經常借詩文指陳時政,抒發感慨。他的詩風格比較豪放,但也有不少七言絕句用詞華麗,富有情致,廣為傳誦。

註釋:

賞析:清明時節是人們祭掃祖先的日子,所以總有壹種淒涼的氣氛。在這首詩裏,作者用纏綿的春雨把這種氣氛烘托到了極致。“欲斷魂”準確地傳達出了行人此時的心理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客店休息,喝上幾杯可以澆愁的酒,所以詩人詢問牧童哪裏有酒家。這個問路的情景寫得也十分生動有趣,牧童的手指之處是杏花環繞的小村,也可以令讀者產生新的向往,正是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譯文:淒涼的清明時節這天下起了蒙蒙細雨,雨中走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悲傷。問壹聲牧童哪裏有酒家可以讓人借酒消愁,牧童指著很遠處那個開滿杏花的小村莊。

七夕 宋·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作者:楊樸(921?-1003?),字契元,自號東野逸民。宋朝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人)。他壹生大部分時間是在軍閥混戰的亂世裏度過的。性情恬淡,不慕榮華富貴,壹生布衣未仕。常騎牛往來村店,曾入嵩山隱居數年。作詩百余篇。後被皇帝召出,又作《歸耕賦》表明自己的歸隱誌向。詩風清新質樸。

註釋:1、未會:不曾了解。2、乞巧:舊俗中,婦女於農歷七月七日夜間向織女乞求智慧與靈巧,稱為乞巧。 3、不道:不曾料想,殊不知。4、已:有的本上作“幾”

賞析:這首詩以“乞巧”立意,以設問鋪陳首句開門見山地設問,後兩句設置答案。詩人借題發揮,將天上的智慧與人間奸巧虛偽、爾虞我詐對照,表現了詩人對世俗的深刻諷刺。

譯文:真弄不明白牛郎是怎麽想的,非得邀請織女來織布。年復壹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間的智謀奸巧已經夠多了。

中秋 宋 戴石屏

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

作者:戴復古(1167—?) 字式之,天臺黃巖(今屬浙江)入。壹生不仕,浪遊江湖。嘗居南塘石屏山,因自號石屏。江湖派著名詩人,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曾從陸遊學詩,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其詞中亦頗有愛國之思,風格豪放,接近蘇辛。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此詩感情真切,自稱老狂夫,其中所謂“冰壺”,據後任轉運使趙汝?說,乃藥洲中的壹亭名,而藥洲這壹名勝地則屬於轉運使署。

重陽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作者: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開元進士。前期寫過壹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藝術上極見功力,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

註釋:茱萸:香味植物。古風俗重陽節插茱萸避災疫。

賞析: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譯文:獨自在他鄉作外鄉客,每逢佳節到來就不禁加倍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壹個人。

冬至 唐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大詩人,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縣),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自幼好學,知識淵博。他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沈郁頓挫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思想深刻、境界開闊,廣泛反映了唐代社會的急劇變化,有強烈的社會意義,是“詩史”般的詩作,有“詩聖”之稱。

註釋:(1)五紋:五色彩線。添弱線:古代女工刺繡,因冬至後,白天漸長,就可以多繡幾根絲線。(2)葭:初生的蘆葦。琯:古代樂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動飛灰:古時為了預測時令變化,將蘆葦莖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內,每到節氣到來,律管內的灰就相應飛出。(3)臘:臘月。(4)鄉園:家鄉。覆:傾,倒。

賞析:此詩又名《冬景》《小至。》小至:冬至前壹天。這是壹首七律,當作於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詩人居夔州時。這兩句是說,歲月匆匆,時不我待,天時人事都在催促著時光不停地流轉,冬至壹過,春天很快就到來了。詩人困居蜀地,心境不佳,時光流轉,日月相催,感慨殊深,有道不盡的意,抒不完的情,蘊含豐富,耐人尋味。

譯文: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臘月的到來,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沖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裏的景物與故鄉的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壹飲而盡。

除夕 宋 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酴酥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作者:宋人。查《陸遊詩全集》,上面有此詩,名為《除夜雪》且有兩首,近名壹首,皆錄於下:

除夜 守歲全家夜不眠,杯盤狼藉向燈前。

相看更覺光陰速,笑語逡巡即隔年。

除夜雪 只怪重衾不禦寒,起看急雪玉花乾。

遲明欲謁虛皇殿,廄馬蒙氈立夜闌。

除夜雪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