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過年以爆竹為題的詩句

關於過年以爆竹為題的詩句

1.描寫春節放炮的詩句

1. 白居易《除夜》: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2.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3. 杜審言《除夜有懷》: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

4. 《紅樓夢》燈謎:壹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

5. 範成大《爆竹行》: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

6. 唐來鵠《早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7. 謝文翹 《教門新年詞》:通宵爆竹壹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壹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除夕夜家家點燃煙火放鞭炮,此時我們會吟誦到詩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⑴元日: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壹歲除:壹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壹種習俗,大年初壹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壹種風俗,農歷正月初壹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壹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關於過年放鞭炮,貼對聯的詩句

元日――作者:王安石 (宋代)

原文: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壹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創作背景: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

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3...過新年放鞭炮的段古詩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除夜》白居易

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

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明朝四十九,應轉悟前非。

——《除夜》白居易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壹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除夜》曹松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王安石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除夜》文天祥

壹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元日 玉樓春》毛滂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拜年》文征明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壹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鳳城新年辭》查慎行

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

興盡聞壺覆,宵闌見鬥橫。還將萬億壽,更謁九重城。

——《除夜有懷》杜審言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壹年。

——《除夜作》高適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裏相思壹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除夜》來鵠

4.描寫春節放鞭炮的詩句

白居易《除夜》: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杜審言《除夜有懷》: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

《紅樓夢》燈謎:壹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範成大《爆竹行》: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

唐來鵠《早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謝文翹 《教門新年詞》:通宵爆竹壹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壹種叫年的怪獸。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除夕夜家家點燃煙火放鞭炮,此時我們會吟誦到詩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原文:《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註釋⑴元日: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壹歲除:壹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壹種習俗,大年初壹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⑸桃:桃符,古代壹種風俗,農歷正月初壹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

也作春聯。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壹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5.與“爆竹”有關的詩句都有哪些

1、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代王安石《元日》

2、壹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紅樓夢》第22回元春制的燈謎

3、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明朝範成大《爆竹行》

與“爆竹”有關的詩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壹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壹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並不提倡鞭炮。

2、《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賞析:

“拜年”,是過年時最隆重、最熱烈的壹項禮儀活動。投送拜貼這壹風俗始於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換個“名片”,表示禮數到了。表個心意,既禮貌,又雅致。禮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簡陋。而拜貼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送賀年卡。

3、《爆竹行》

明朝範成大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壹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余威可驅癘。

賞析:

大年初壹的早上爆竹船又來了,要在蘇杭壹帶停五天。壹大早吃完早飯,取來竹竿分截成五尺長短的竹筒放到火中烤燒,當火力足夠時,竹節間水分像流汗壹樣滲透出來,這時蔔人急忙取走,孩童們紛紛躲在遠處站立壹旁。竹筒在門庭的階梯上撞落,噔時響起雷霆大吼。壹聲兩聲百鬼驚怕,三聲四聲把鬼怪嚇的傾巢逃去,十聲百聲牛鬼蛇神全都嚇跑了,八方六合都安平下來。從床下拾起的焦碳中還存有可驅趕厲鬼的余威。現在可以把藥湯都存放壹邊改換酒杯了,盡日的遊玩終於可安穩睡壹覺了。這首詩描繪的是春節的早晨,主人公在家中安排燃燒爆竹的事,表達了詩人新年愉悅歡暢的心情,寄托了詩人對居家平安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