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創作關於嶺南的詩句

創作關於嶺南的詩句

1.關於嶺南文化的詩詞有哪些

1、《嶺南江行》唐代:柳宗元瘴江南去入雲煙,望盡黃茆是海邊。

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

從此憂來非壹事,豈容華發待流年。釋義:江水南去隱入那茫茫雲煙,遍地黃茅的盡頭便是海邊。

雨過天晴山腰間大象出沒,陽光灼熱潭水裏水蛭浮現。射工陰險地窺伺行人身影,颶母不時地驚擾旅客舟船。

從今後憂慮之事何止壹樁,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幾年!2、《謫嶺南道中作》唐代:李德裕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釋義:嶺南道中溪流縱橫交錯,地勢迂回曲折,置身其間,茫然不知身在何處。沿途隨處可見高大的喬木,綠樹叢陰下,溪流顯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膽,擔心遇上毒霧,碰著蛇草;為了躲避沙蟲,看見燕子銜泥也會急忙讓開。這裏的風俗很特別,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雞就打鳴,每當漲潮,它還會按時啼叫,這時津吏就會通知鄉民潮汛要來了。

這壹切讓人壹時難以適應,看著那鮮艷欲滴的紅槿花,聽著那樹上越鳥的鳴叫,想到想起家鄉,這謫居歲月何時是個盡頭,想起這些真是肝腸寸斷。3、《送人遊嶺南》唐代:戴叔倫少別華陽萬裏遊,近南風景不曾秋。

紅芳綠筍是行路,縱有啼猿聽卻幽。釋義:少時離開家鄉去做萬裏旅遊,嶺南的風景到了深秋還是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路兩旁有綠竹紅花,就是猿猴長嘯,聽起來也會感到幽靜。4、《送王昌齡之嶺南》唐代:孟浩然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土毛無縞纻,鄉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釋義:洞庭銜山遠遠近近。

楓葉如丹先報寒秋。峴首山贏得羊公愛,長沙城曾使賈誼愁。

嶺南風俗衣無絲麻,家鄉特產魚多查頭。我已患重病難以醫治,又增添妳遭魑魅的擔憂。

幾年間同筆***艦在壹起。今晚起卻要各渡長夜天各壹份。

情投意合的景況將何在?解相思只有向南望鬥牛。5、《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宋代:李師中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

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

從此信音稀,嶺南無雁飛。釋義:在夢中被子規鳥的啼叫喚醒,擡頭向窗外望去,城樓上掛著壹彎殘月,仿佛被子規鳥啼破了似的。

我乘著華麗的船就要出發,江水清澈,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在別離之時,佳人與我相對而泣,熱淚滾滾,打濕了錦衣。

此去壹別,天各壹方,不知何日重逢。嶺南偏遠,鴻雁難以飛到,想必書信稀少。

2.嶺南派詩詞

嶺南詩派, 是中國詩壇上著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詩派, 也稱做“ 廣東詩派”或“粵東詩派”。前人論述嶺南詩派, 每溯源於張九齡。汪辟疆雲“ 嶺南詩派, 肇自曲江。”①曲江, 指張九齡, 亦有學者把嶺南詩派徑稱“曲江詩派”。②張九齡詩, 格調高雅, 有壹種秀勁之致, 給當時和後世的詩人以很大的影響。宋人魏慶之已稱之為“ 張曲江體”, ③可舉《感遇》詩為代表作蘭葉春茂毅, 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 自以為佳節。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這是組詩十二首之壹。以春蘭、秋菊設喻, 清操自守,不求人知, 如明人高糠所雲“ 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 體合風騷, 騷騷乎盛唐矣。” ④張九齡這種體格的詩歌, 開創了嶺南百代詩風, 但嚴格來說, 張九齡時代, 嶺南詩壇尚未出現詩人群體, 嶺南詩派亦未真正形成。

晚唐的邵渴和陳陶, 是張九齡之後較著名的嶺南詩人。邵渴詩內容充實, 涉及社會面較廣, 不用任何彩繪的詞語, 不用過多的修辭手段, 以樸實無華的真情來感動讀者。如《歲豐》詩皇天降豐年, 本憂貧士食。貧士無良疇, 安能得稼墻工傭輸富家, 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 役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 施恩強者得。這是壹種“洗剝到極凈極真”的藝術風格。⑤肆口出, 以表示強烈的憤激之情。

張九齡詩的雅正與邵渴詩的真樸, 成為嶺南詩派的兩條藝術主線, 壹直影響著各代嶺南詩人。如宋代的余靖, 明代的孫贅、歐大任、區大相、屈大均、陳恭尹, 清代的黎簡、宋湘, 近代的黃遵憲、康有為,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 有意或無意, 大都沿著這兩條主線進行藝術創作, 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貌。嶺南詩歌“雄直”之氣, 在唐代已露端倪。北宋時期嶺南詩壇的代表人物是余靖。其詩“亦堅煉有法。時歐陽修變體復古, 靖與交厚, 故亦棄華取質, 為有本之學” 。⑥余靖詩繼承了張九齡、邵渴的傳統, 體現出幽峭傲兀、蒼勁樸老的風骨。如《雙松》詩自古詠連理, 多為陽艷吟。誰知抱高節, 生處亦同心。風至應交響, 禽棲得並陰。歲寒當***寧, 霜雪莫相侵。此詩托物言誌, 表現出壹位“ 炳娘青史”的名臣剛正不阿的品質, 詩格亦與張九齡《感遇》相似。

南宋時較著名的詩人有崔與之與李晶英。崔詩風格高華壯亮, 多憂念國事之作。如《送範槽赴召》詩“棋於觀局易, 藥到處方難。休戚君眉睫, 安危我肺肝。別來年事晚, 病起歲華殘。東望強人意, 天風送健翰。”在沈郁中有高華之致。李詩剛直激昂, 奇崛遒健。如《題石室木》詩“似屈才伸蛇解蟄, 似斷還連龍脫骨。天河失卻古搓撅, 落在人間撐突兀。若非胸中磊塊灑澆出, 老死畫工無此筆。”托物言誌, 峭勁有骨, 表現出詩人胸中奇傑之氣。崔與之和李晶英二家詩, 健筆淩雲, 體現了嶺南詩歌“雄直”的本色。宋末的愛國詩人區士衡、趙必王象、李春雯、陳紀等均遵循嶺南詩歌的傳統進行創作, 並結成詩人群體, 可以說, 嶺南詩派在南宋後期已初步形成。

最早標舉出“嶺南詩派”壹語的是明代詩學家胡應麟。他說“國初吳詩派防高季迪, 越詩派防劉伯溫, 閩詩派防林子羽, 嶺南詩派防於孫董仲衍, 江右詩派防於劉樓子高。五家才力, 鹹足雄據壹方, 先驅當代”⑦又說明代中葉正德、嘉靖年間的詩壇, “自吳、楚、嶺南之外, 江右獨為彬蔚。”⑧胡氏認為明初中國詩壇有吳、越、閩、嶺南、江右五大詩派, 明中葉有吳、楚、嶺南、江右四大詩派。

3.蘇東坡被貶嶺南時期的詩文及其南方風物

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五十九歲的蘇軾在重掌朝政的新黨的報復性致命壹擊下遠貶嶺南,在短短幾個月的貶竄途中朝廷又三改謫命,最後蘇軾不僅官職壹落千丈,失去了地方官實質性的權利,而且貶謫地越來越遠,從英州到惠州,三年後更再追貶到更遠的海南,至此政治生涯中的蘇軾徹底走出了壹生中最為輝煌的時期.然而就是在接下來的這段近乎極致的貶謫時期內,蘇軾在思想與創作上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真正完成了東坡文化人格的完善、成熟和定型,並在其以後的千百年中對嶺南文化、對中國人尤其是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這些正是其在近七年的窮居嶺海期完成,即其所自稱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惠、儋時期. 壹、蘇軾作為貶官在嶺南的實際生存狀況 嶺南在其尚未得到較好開發的初前期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地域作用,壹是朝廷和地方官獵取珍奇物產如明珠犀角荔枝等物的壹塊寶地,二是歷代王朝主要是明清之前接納安置貶謫、流放“犯官”的重要地方.唐宋時期的嶺南仍尚未得到較好開發,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還較為原始,與中原、江南殊異.蘇軾貶到惠州時幾經變動最後確定的官職是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再次追貶到海南時的官職是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官職自是散官,而“安置”作為適用於宰執、侍從官等高級官員的較高規格處置,比起編配來從自由度和經濟情況等來說本應還算好壹些的.但蘇軾作為新黨格外加意迫害的元祐舊臣在新黨的“特殊關註”下,生存狀況實際上只能更差,不僅居難有定所,而且生活中也時時呈現窘迫之狀,在惠州時便經常缺衣乏糧,到了儋州生活更為艱苦,所以詩人所說的六無——無肉、無藥、無室、無友、無炭、無寒泉——而其實遠遠不止,“大率皆無耳”,也並非誇張. 二、苦中作樂、雅俗結合的生存狀態 嶺海時期的生存環境誠然不容樂觀,生活誠然很艱苦,但歷盡沈浮而更加達觀的蘇東坡不會竟日苦吟作寒蟲狀,逆境中蘇軾總能發揮其超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使身心在原本不利的環境中得到超脫和安適,這也正是蘇軾精神和文化人格中過人的壹面. “大率皆無”的艱難生存也沒有讓年過六旬的的老人潦倒不起,睿智的東坡在看似無路可走時總能找到出路,“無室”就自己建造,無炭則借助松明,無墨則請友人自造,不痛惜差點焚屋,而樂於所得“足以了壹世著書用”的佳墨.同樣無糧就自己來種,在苦行僧的日子裏咀嚼出了清淳的美好,頗有繁華落盡見真淳之感.收獲時作為“農人”的東坡曾大為感嘆“美好出艱難”,但同時還是士大夫的詩人確實很能夠發現艱難生存中的美好,在艱苦的世俗的生活中尋找雅趣.詩人至愛酒,尤其在蠻荒生活中,酒作為調節心境的壹劑良藥更不可少.所以雖然乏糧,但詩人仍然總不忘釀酒,而且名目很多,詩比酒好,詩人陶醉其中,不純是為酒,而是為那番雅趣和酒香中輕松愉悅的感覺.釀酒、飲酒和濃郁的酒香使東坡從痛苦與無奈中超脫出來,沈重的貶謫生活又憑添了些許輕松和詩意.也許是因為病的原因,過海後的東坡終不能肆於飲酒,所以對酒的愛好頗移於茶,具有很高文化修養的蘇軾更會在飲茶的講究中體味出深意,折射出詩人遠居天涯的天趣和孤潔.除了茶酒,詩人還壹直念念不忘另壹種文化生活的必須品——棋,時常回憶起昔年廬山道觀中深夜古松流水之間“不聞人聲,時聞落子”的那陣棋聲.東坡之於棋就像對酒壹樣,自謂“素不解棋”,雖“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但愛看別人下棋,正是處在旁觀的角度,所以更能懷著當年聽棋的審美感覺來看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無爭無憂,自得其樂. 晚年的萬裏遠謫,蘇軾內心不是不曾感到過飄零和淒涼,也未有絕對徹底的斷絕過北歸的念想,但隨緣自適思想靈活的蘇軾具有非常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所以東坡很快適應了當地的生活,與當地人融為壹體,儼然化成了黎民,並喜歡上這片秀麗奇異淳樸的化外之地,用清絕超俗的語言描繪這片景色秀麗的土地,在這片遠離政治風雲的窮荒之地安享“安眠無夢雨聲新“的蕭散和安適. 三、東坡嶺海時期與當地人的交往和社會活動 東坡性喜與人交往,而且心地潔凈,“眼中無壹個不好人”,不僅是對公卿士大夫,東坡之於民間百姓尤有壹種天然的親和力,所以盡管最後的貶謫中兩次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和人群,東坡皆能很快的熟悉起來.後來東坡更是有感於這方被稱為蠻夷的人的淳樸,而且很善於感受到周圍人的真淳良善,每到提到當地越民總是充滿親切之感.與東坡親善之人不僅是可以談書論道的諸黎等讀書人,還有周圍的平民.蘇軾與當地人的情誼使其在嶺海口碑良好,而蘇軾之於嶺海的意義還僅不在於此,作為歷代嶺南貶謫隊伍中的壹員,蘇軾所有意無意中承擔的更多的還是文化傳播的任務和在嶺南獨特人格精神的遺留.這對嶺南人和後來貶謫嶺南的仕人影響深遠.深受巧詐機心迫害的蘇軾固然很喜歡那些沒讀過聖賢書的天然淳樸良善的黎人,但同時作為壹位具有很高文化修養的高層次的文化人,仍然很自然的關註起當地的民風教化,自行擔負起教化黎民的重任.眾人在黎子雲兄弟所居集資建成的載酒堂成為蘇軾在儋州文化活動的中心。

4.《題故城南莊》的詩句是什麽

版本壹題都城南莊⑴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版本二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品註釋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壹作“秖今”。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1-2]作品譯文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長安南莊的這戶人家門口,姑娘妳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顯得分外緋紅。時隔壹年的今天,故地重遊,姑娘妳那美麗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裏,只有滿樹桃花依然笑迎著和煦的春風。

[5]關於此詩,有壹個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以唐人孟棨《本事詩·情感》所載最早最詳,宋代《太平廣記》也有記載。

據《本事詩》中的《情感》篇所載:唐時,博陵(今河北省定縣)有壹青年名叫崔護,容貌英俊,文才出眾,性情孤潔寡合,來到都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由於距家路途遙遠,便尋居京城附近,準備來年再考。

清明時節,他壹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遇到壹戶莊園,房舍占地壹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扣門,過了壹會兒,有位女子從門縫裏瞧了瞧他,問道:“誰呀?”崔護告訴了自己的姓名,說:“我壹人出城春遊,酒後幹渴,特來求點水喝。”

女兒進去端了壹杯水來,打開門,讓他進去坐下。她壹個人靠著小桃樹靜靜地立在那裏,對客人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意。

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極有風韻。崔護用話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語。

兩人相互註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後,她似有不勝之情地默默回到屋裏,崔護也不住地顧盼,然後悵然而歸。

此後壹年,崔護沒有再去見她。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於是直奔城南去找她。

到那裏壹看,門庭莊園壹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壹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過了幾天,他突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

聽到門內有哭的聲音,扣門詢問時,有位老父走出來說:“妳不是崔護嗎?”答道:“正是。”老父又哭著說:“是您殺了我的女兒。”

崔護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父說:“我女兒已經成年,能知書達理,尚未嫁人。

自從去年以來,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在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之後,進門她便病了,於是絕食數日便死了。

我老了,只有這麽個女兒,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終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

這不是您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壹哭亡靈。

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擡起她的頭讓其枕著自己的腿,哭著禱告道:“我在這裏,我在這裏!”不壹會兒,女子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復活了。

老父大為驚喜,便將女兒許給了崔護。文學賞析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這首詩有壹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有記載。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

但有兩點似可肯定:壹、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四句詩包含著壹前壹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壹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麽壹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壹幕。

“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註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壹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

這壹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

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壹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壹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

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麽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