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春天閨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時至暮春,獨守空閨,鶯啼聲稀稀落落,應和著我的陣陣低泣。扯起珠簾,撲面央入滿眼芳草。
壹陣東風從小院裏吹過;千萬條柳枝便如同千萬縷離情,壹條壹縷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愛人守戍的地方。
鑒賞這是壹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壹“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於“怨”字,則只能從字裏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朝日”、“殘鶯”不僅點出暮春之晨的季節,時間,也使人們的想像自然從今晨的鏡頭回溯昨夜以至整個春天。陽光八室,曉鶯啼愁,又壹個惱人的春夜度過了。“殘"字流露出她的遲暮之憂, “伴”字更傳達出她的孤淒之感。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
創作背景 此詩是作者隱居時所作。由於隱士生活單調,取材範圍狹窄,女性題材給了他探索另壹個心靈世界,在故事化的虛構中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他寫下這首詩來表達久處深閣的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劉方平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若待明朝風雨過,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三月正當三十日,占得,春光畢竟***春歸。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風乍起,吹皺壹池春水。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 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春夢醒來麽?對春帆細雨,獨自吟喔。 江南無所有,聊贈壹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