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西楚霸王項羽是壹位豪氣蓋世、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大環境下,他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突起於壟畝之中,沒有任何憑借,很快就摧毀了暴秦的政權,於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號稱“西楚霸王”。項羽雖未成帝業,但司馬遷在《史記》中,仍把他列入“本紀”,作為帝王來看待。倘若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
楚漢相爭,開始時項羽節節勝利,劉邦幾為其所擄。後來由於項羽驕傲自滿,剛愎自用,導致其戰略上連續失誤,而劉邦則逐漸轉敗為勝。最後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兵少糧盡,自知敗局已定。夜飲帳中,面對美人虞姬,寶馬烏騅,乃慷慨悲歌。唱出了氣蓋壹世的英雄豪傑窮途末路的悲慨。全詩“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宋·朱熹),他心愛的美人虞姬持劍起舞,其間舉劍自刎,由此還演繹出中國歷史上至美愛情的千古絕唱。而這首《垓下歌》,則歷代傳頌,成為膾炙人口的詩篇。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是劉邦稱帝後第七年(公元前195年)所作。當時淮南王英布叛亂,劉邦親率大軍征討,英布敗逃,劉邦命其部將乘勝追擊,自己則班師回朝。歸途中,他停留在自己的故鄉沛縣,在沛宮擺下筵席,與家鄉父老縱情歡歌,酒酣劉邦擊築起舞,慷慨悲歌。全詩僅三句,首句起興,展現群雄相爭中的風雲變幻,後兩句抒發了自己平定天下、開創大漢基業、榮登帝座威加海內的喜悅心情,表達了渴望鞏固統治、維護政權的迫切願望,氣勢雄渾,氣魄浩蕩,千古傳頌。
《大風歌》對後世影響很大。歷代的封建帝王,在榮歸故裏之際,往往效法漢高祖,大擺筵席,宴請故舊親友。有些君主也吟詩作賦,以《大風歌》來比附自己的豪邁情懷,謳歌自己的文治武功。
●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公元前 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後土,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
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絕調《秋風辭》。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
詩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陣陣秋風下白雲紛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壹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秋日乃惹人思情,雖有幽蘭含芳,秋菊鬥艷,然雕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故去的“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寫的纏綿流麗乃壹詩之精華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三句,竭力描寫漢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歡宴景致。當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潺緩的碧水,頓時揚起壹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禁隨著棹櫓之聲叩舷而歌。
緊接著卻出現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君臨天下,當藐視壹世,俯視天地之間,應慨然得意忘形爾。何來如此幽情哀音?王堯衢《古詩合解》卷壹壹語道破:“樂極悲來,乃人情之常也”。原來,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壹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2.關於歷史的詩句洛陽故城
詩人:崔塗 全唐詩庫—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墻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本篇選自《詩經》“王風”,“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被稱為“王風”。“王風”多亂離之作,特別是《黍離》壹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但僅從詩中難以看出是周大夫感傷西周的淪亡,倒是看到壹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
3.描寫唐太宗的詩句《飲馬長城窟行》李世民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裏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幹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壹戎衣,靈臺凱歌入。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壹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壹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壹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
百度百科:/item/%E6%9D%8E%E4%B8%96%E6%B0%91/44058?fr=aladdin
4.有關劉邦的詩句亂世梟雄--劉邦
林河
自幼就有稱王誌
農家耕作手不擡
混跡市井耍無賴
卻有壹幫兄弟在
陳勝吳廣揭桿起
諸侯割據兵馬疾
沛縣舉兵反暴秦
勢單力孤難為繼
求賢若渴得張良
征戰處處思民心
後勤保障有蕭和
安民撫民立招牌
百姓擁戴兵馬壯
從善如流局面開
天下勇士稱項羽
虛與周旋兄弟拜
懷王彭城立會盟
金蘭分路破秦關
先入秦都關中王
順民心勢如破竹
開武關兵不血刃
入秦都秋毫無犯
封財庫還軍灞上
鴻門宴五體投地
可憐相真叫窩囊
欲決戰時機未到
圖霸業忍字當道
受分封領漢中地
燒棧道絕霸王疑
得韓信如虎添翼
修棧道暗渡陳倉
拉鋸戰各有勝負
劃鴻溝楚漢相安
撕和約窮追項羽
唱楚歌十面埋伏
敵國滅猛將殺盡
風煙消智臣貶黜
挫豪傑極盡殘忍
撫黎民大義大仁
開漢室百年帝業
抖壹代梟雄威風
5.關於公正的詩句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清·何啟)
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清·何啟)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宋·釋惟白)
●平出於公,公出於道〈呂氏春秋〉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漢·韓嬰)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唐·吳兢)
●持心如衡,以理為平(明·劉基)
●平而後清,清而後明(宋·司馬光)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醜者無怒〈三國誌〉
●不看人行事(俄羅斯)
●壹碗水端平
●手抹桌子壹字平
●公買公賣,童叟無欺
●水雖平,必有被;衡雖正,必有差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虛榮告訴人們什麽是榮譽;良心告訴人們什麽是公正(蘭多)
●讓我們記住,公正的原則必須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西塞羅)
●我們不能拒絕給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給人以公正(無名氏)
●做事公正壹小時,勝過祈禱五晝夜(阿拉伯)
●壹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柏拉圖)
●力量來自公正(林肯)
●公正是賞罰公明者的美德(亞裏士多德)
●高於道德的東西必須基於公正,包含公正,並通過公正的途徑去獲取(享·喬治)
●對他人的公正就是對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鳩)
●在政府事務中,公正不僅是壹種美德,而且是壹種力量----(拿破侖)
●公正不但必須做到,為了令人信服,它還必須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公其心,萬善出(明·方孝孺)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於心(唐·楊炯)
●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漢·班固)
●事在是非,公無遠近(唐·張九齡)
●有公心,必有公道(晉·楊泉)
●目貴明,聽貴聰,心貴公(鄧析子)
●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呂坤)
●心茍至公,人將大同(唐·姚崇)
●壹言得而天下服,壹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管子〉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
●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清·康有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論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
●天下為公,億兆已任〈魏書〉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晉·傅玄)
●壹心可以興邦,壹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宋·朱熹)
●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宋·蘇軾)
●壹言正,天下定;壹言倚,天下靡〈藝文類聚〉
●公正無私,壹言而萬民劉〈淮南子〉
●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唐·張蘊古)
●公者明,……無私者正〈黃帝經〉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人心公則如燭,四方上下,無所不照(明·薛宣)
●公則四通八達,私則壹偏而隅(明·薛宣)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呂氏春秋〉
●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淮南子〉
●壹公則萬事通,壹私則萬事閑〈袁子正論〉
●天下事,壞於懶於私(宋·朱熹)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延誤公正就是不公正(蘭多)
●不公正的東西實在無益於人;公正的東西至少無損於人----(享·喬治)
●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熱愛公正無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頭 ----(拉羅什富科)
●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有失體面(柏拉圖)
●覆盆不照太陽暉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6.關於隱退的詩句有哪些關於隱退的詩句:
1. 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唐代:李白《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譯文:什麽時候我能夠去造訪那個居住在山中的隱士呢?到那時我也要和他壹樣遁跡於人世,自由自在地棲身在那紫閣峰上。
2. 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雲林遠市朝。——唐代:杜牧《送隱者壹絕》
譯文:由於沒有人引薦,妳只好遁跡雲林,遠離爭名逐利的市朝,結果門庭冷落,徑路上雜草叢生。
3.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唐代:孟浩然《秋登萬山》
譯文:面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4.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唐代: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譯文:清溪之水深不可測,隱居之處只有孤雲。
5. 萬事雲煙忽過,壹身蒲柳先衰。——宋代:辛棄疾《西江月·示兒曹以家事付之》
譯文:平生所經歷的事情千頭萬緒,都像過眼雲煙般的消失了。
6.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代:王維《竹裏館》
譯文: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裏?只有壹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7.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唐代: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
譯文:清冷的山巖路寂靜的林間道,唯有隱居的人在此飄逸來去。
8.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唐代:孟浩然《留別王侍禦維》
譯文:我想尋找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
9.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唐代:孟浩然《留別王侍禦維》
譯文:只應該守寂寞了此壹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
10. 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五代:李珣《漁歌子·荻花秋》
譯文:面對盈杯的水酒,望著詩書滿架,我已心滿意足,再不用將名利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