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給妳壹些本詩作者的簡介,希望妳可以從這裏了解壹下作者的寫作風格。
唐欣:詩人傳統的斷裂與探索
□楊光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甘肅日報
唐欣的代表作大都收在他的詩集《在雨中奔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裏,***有124首,時間跨度從1984年到1997年,是近年出版的不多的好詩集之壹。其中的壹些詩歌曾被收入謝冕等主編的《百年中國文學經典》,及《天涯》的“(20世紀)九十年代詩歌精選”等多種詩選集和辭典。
唐欣出身知識分子家庭,自幼酷愛外國文學,對歐美哲學、文學比較熟悉。
這種良好的文化教養使他很早就擺脫了人雲亦雲的羈絆。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詩壇掀起壹陣“西藏熱”,詩人壹窩蜂地開始書寫西藏,“膜拜”那片雪域高原。唐欣卻在同壹題材下,壹反流俗令人耳目壹新,如《西藏》、《合作》等,他在詩中很坦率地寫出了西藏的難以親近和自己的不向往。他說:“別跟我提西藏/我頭暈”,以致到了甘南,他還禁不住發問:“高原的冷風讓我站立不穩/我能否找著宗教或回家之路”,這種不跟風的創作路子,是真正的寫作之路。
唐欣的文化素養和獨來獨往的性格,使他在不跟風的基礎上,對這個塵俗世界也不無冷漠,有時還有些敵視。如他的詩中:“穿著裂口皮鞋的漫遊者/自命波特萊爾式的拾垃圾的人/斜睨著蕓蕓眾生”,“我只是像個陌生的小偷/走在甘南的醉鬼中”,“也許我該怒吼/也許我該冷笑”,“也許我該躺下來,好好睡壹覺”,“我可以蔑視妳們/卻無法戰勝妳們”等等。詩人馬非說,或許我們可以將唐欣創作態度定為冷眼旁觀,我行我素,這是比較準確的。他的代表作《中國最高愛情方式》,寫壹對老人長達60年的沒有結果的苦戀,詩情是無比的優美、感人,詩的結尾說:“外面的雪還在落,沈重地落下來/蓋住屋頂,蓋住道路,蓋住整個世界/六十年的蒼茫大雪啊”,這真是壹種大氣的寫作,我至今經常想起這首詩,想起它就非常感動。
個人化寫作是唐欣詩的第二個特點。唐欣是自信的,這種自信深及骨髓,因此,他在詩中經常以壹種自嘲甚至自虐的形象出現,自稱“小偷”“無賴”等。這種抒情視角使他的詩歌寫作與宏大抒情無關,更適合寫個人感受,而且往往能夠感動讀者。如:《豆豆的第壹次工資》、《未名詩人小劉佚事》、《我壹個人逛完了秋天》、《地震後與女友散步》等。不過,太迷戀個人化寫作,甚至私人化寫作,脫離時代和社會,會使詩的創作成為自言自語,白日囈語,王彬彬說,並非所有的個人體驗都有價值;謝冕也認為重要的詩人必須和時代息息相關,並能夠通過自己的詩作,反映那個時代的審美風尚。唐欣的詩歌創作在這方面還有壹些欠缺。
個人化寫作的物質表現或外在特征就是口語化寫作,雖然,唐欣在詩中喜歡引用古典詩句,但整體看來還是口語占主導地位。口語化寫作使得他的詩作率意自然,平易淺俗,容易和讀者溝通,然而,表面的率意而為,實際揭示對人生、世界的深層思考,卻很不容易。口語化寫作如果控制不好,也容易失之油滑或低層次的欲望的宣泄,甚至淪為口水詩歌。唐欣的早期詩作言淺意深,像中有像,有壹種整體的象征和暗示,只是口語化帶來的情節性、散文化,使得壹部分詩歌時空跳躍性差,語言缺乏壹定的張力。並且,就全集來看,詩作風格似乎單調了壹些,題材也狹窄了壹些,而近期詩作又出現滑膩有余,詩味不足的現象,或許,這是個人化(或私人化)寫作必然產生的現象。我想我們在個人化的基礎上,是否更需要詩歌的個性化,或者壹種人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