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營口有禮的詩句

關於營口有禮的詩句

1.誰有贊美營口的詩歌 謝謝

營口賦 文/清秋124 十月塞北,攜秋***醉。

新月豐盈,營口多情,渤海之濱,漫臨勝境。營口地處遼東半島。

北接海城;東鄰岫巖;南望大連;西臨渤海;背靠東北腹地。遼河入海,經此而註。

卻道營口,沿海城市,開放前行。四區兩市(1),二十六個民族,壹市兩港(2),物富民豐。

中國東北第二大港口,城市殊榮,海岸線長,近海灘塗豐富,歷史淵源甚廣。 物華天寶,營口傲然而立。

與時俱進,百業充隆;政通人和,祥雲馥郁。百年老港,風采更盛;鮁魚圈新港,氣勢如虹,深水海港,不淤不凍,四季通航;鎂都大石橋(3),物產豐富,瓜果久負盛名,水鄉香米,塘池蟹肥魚歡。

雁戀長空,別意濃情;眷戀之味,繪舞蒼穹;時空荏苒,頻繪馨景。 百年營口,史跡流傳。

何以為營?清朝起源,沒溝營韻。三國時其為遼口,兩晉稱歷抹口,明朝稱梁房口,清代以沒溝營相稱。

1866年既清同治五年,改稱營口,延續至今。 欣哉營口,雅韻流芳。

有桃源靜謐,亦有繁華錦香。聚財寶地,旅遊勝鄉。

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堪嘆,獨具特色,自然景觀,山海泉林,並河交相輝映,休閑度假,值得壹遊,佳景去處,忘返欲留。白羽搖風醉,恰恰金秋。

金風玉露,蟠龍引鳳,雙泉古寺,白沙碧灣。遼南寶地,臥虎藏龍;遼南風土,追溯遺址,系金牛山;西炮臺上(4),烽煙舊事;秀才嶺前,文章千古;望兒山下(5),深情永遠。

美哉營口,鑲嵌渤海灣之璀璨明珠。據考證,黃河吾華夏母親河,遼河則為吾神州之祖母河。

此說引言,古史深研之老者,數年所累而得,有根有據,成為佐證。秋光山色,翠樹金風,五谷豐登,心湖葳蕤。

巍然收獲之盛景,喜謝天成。雅士文人,國之棟梁,多出於斯。

每每思及,如沐春風。物盡其用,緣定營口。

“憑”水相逢,賴依“山”而逅。壹走壹行,皆出本意,但依緣字而來,豈不美呼?噫籲兮! 陶情冶性,遼南嘉興。

邀爾壹醉,漫斟漫飲,人傑地靈。王子牌鋼琴清音裊裊兮,彈營口嫵媚;盼盼防盜門安民樂戶兮,守營口平安。

城之興旺,倚市民之心力;城之富強,賴天時、地利、人和。 雅言傳承文明,青史浸潤人生。

古今對北方皆有特殊印象,塞北之人並未蠻夷,古之遼、金、契丹等豐史留駐,尤其契丹,讓至今許多外國仍依此相稱吾中國。豪爽熱情、豁達不羈、為朋友古道熱腸相助、重情重義、舍生取義、仗義疏財、狂傲不羈。

追溯營口,位列封疆。遼寧延用古之“遼”字,乾坤艮兌,借水以示聰明。

遼南營口系歷史悠久古城。名垂青史大遼蕭太後,壹代女傑,驚天偉地;營口地理位置險要,亦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要隘海口。

營口政績,治市有方。識國家之大體,謀市民之小康。

發展宏圖,涉獵八荒,官民同心,時時相學,歲歲榮光。團結壹致,心情和暢。

廣招五湖四海誌士,天涯銜情,胸懷坦蕩。人才濟濟,地北天南。

或切磋,或求賢。朝夕辛勤,納物質精神給養。

全市上下,***謀發展良方。 內外兼修築文明,綠山惠水醞深情。

秉持黨之正確坐標,欣迎十七大之歷史方略。時代賦予中國莊嚴使命,更賦予營口,挑戰至高境界之激情。

高舉發展進步團結奮鬥大旗,旗幟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營口壹笑,審時度勢,四位壹體,笑譜和諧樂章。

盛哉營口,嫵媚不失鏗鏘,寫光輝歲月。良辰美景,笑伴欣顏;素心婉言,風姿燦爛;飲醇壹醉,夢也香甜。

壹樹梨花壹溪月,捭闔雲洋。秋隨風動,海正揚波。

營口勝景,貴在和諧。全市同心,孜孜求索,兼收並蓄,何懼山高水長。

在上運籌帷幄,在下同心攜力。 秉情如日月,蒼穹鑒營口。

溢彩流芳,輝煌成就;為民惠民,德施高山水長。招商引資,開放發展;地北天南,濟濟壹堂。

團結奮鬥創偉業,繼往開來寫新篇。今日營口,看準燈塔指引,力繪宏圖,繼往開來。

正若鷹擊長空;更似魚翔淺底。乘十七大盛世強風,舉小康社會千秋大義,笑語歡歌,與時俱進。

註釋: (1)兩市:指的是營口包括大石橋市和蓋州兩座城市。 (2)壹市兩港:指的是營口老港和鮁魚圈新港。

(3)鎂都大石橋:大石橋市素以產鎂石而著稱,亦稱鎂都。是遼寧省重要鐵路交通樞紐。

(4)西炮臺:西炮臺遺址位於營口市區的西端,遼河入海口處的左岸,是清王朝在東北修築的壹座近代海防軍事工程。它始建於1882年,今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望兒山:全國有名的母望子歸山。旅遊聖地,聞名遐邇。

系遼南名山,位於古城熊嶽2公裏處。山頂有壹臧式青磚塔,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壹位老婦佇立山頭,日夜眺望大海,盼望遠行的兒子歸來。

望兒山以美麗的母愛傳說得名。 七律·晨別營口 文 / 漁家子 風來別館葉婆娑。

雁叫遼河掠水過。 壩上紅衫回笑靨,池前紫霧暫停車。

遙觀鶴發東籬釣,又遇學童南陌歌。 莫說孤家登路早,且看千舸踏晨波。

壹九九○年十二月五日寫於營口 二○○五年九月三日校正於錦州。

2.關於禮字的詩句

所謂“禮不下庶人”,並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於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於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於寢.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征之”.孔子時代已是如此,後世就更無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雲:“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見禮是封建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的重要工具.“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儒家認為推行禮治即是為政.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雲:“國之命在禮”.從這些話裏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國之治亂系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記》雲: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贊嘆不已,宣稱“吾從周”.周人本以“尊禮”著稱,到了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封建等級制度破壞,統治階級內部對於禮任意僭用,禮崩樂壞,所以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但由於周代禮制深入人心,仍為士大夫所向往,力圖予以恢復.春秋時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遊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並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壹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禮的本質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征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壹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系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

3.如何寫壹篇“雷鋒文化,營口有禮”文章

“營口有禮,從我做起”短短八個字道出了新時期的營口精神,營口人勵精圖治,240萬營口人正越來越幸福的生活在這渤海之濱,如今營口人又樹立了新的奮鬥目標,當代的營口人,作為新時期的營口人,做好營口人的這份擔當,發揚新時期營口精神,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

就是說,妳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那麽,什麽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壹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增強個人素質更能夠改善人際關系。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壹刻討厭別人,下壹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

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營口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當我們身為遊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塗;當我們是普通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當我們乘坐在節能環保公交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4.如何寫壹篇“雷鋒文化,營口有禮”文章,300字左右

“營口有禮,從我做起”短短八個字道出了新時期的營口精神,營口人勵精圖治,240萬營口人正越來越幸福的生活在這渤海之濱,如今營口人又樹立了新的奮鬥目標,當代的營口人,作為新時期的營口人,做好營口人的這份擔當,發揚新時期營口精神,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

就是說,妳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那麽,什麽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壹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增強個人素質更能夠改善人際關系。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壹刻討厭別人,下壹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

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營口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當我們身為遊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塗;當我們是普通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當我們乘坐在節能環保公交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5.關於“禮”詩句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道 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 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 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6.關於禮儀的詩句

1、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

2、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3、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利特

4、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情感。——梅裏美

5、禮貌像只氣墊,裏面什麽也沒有,卻能奇妙地減少顛簸。——約翰遜

6、沒有禮貌的人,就像沒有窗戶的房屋。——維吾爾族諺語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