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論陶淵明的民生情節

論陶淵明的民生情節

1

淺析李白之“陶淵明情結”

摘要 “詩仙”李白對魏晉詩人陶淵明極為欣賞,不僅在詩歌

當中多方沿用陶淵明本事,還在詩歌創作上極力學習陶詩,說他身上

存在著壹個“陶淵明情結”是絲毫不為過的。這個情結的產生既有時

代原因,還有個人的人生經歷、思想構成、人格氣質、人生意趣等原

因。

關鍵詞 李白; 陶淵明; 情結

Abstract" fairy poet " Li Bai appreciates the poet of

Wei Jin Dynasty such as Tao Yuanming extremely , not merely

continues to use Tao Yuanming's skill in many ways among the poems,

is it study Tao Yuanming to do one's utmost on the creation in

poem also , say he have one " Tao Yuanming complex " at all for

pass. This piece production of complex have era reason already,

hav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ife , thought form, personality

makings , people catch interest and charm , etc. reason.

Key words Li Bai; Tao Yuanming ; Complex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壹,同時也是文化思想

與文學藝術極活躍,極富於創造精神的時期。?唐代文學的全面繁榮以

及後來文學的持續發展就是與此時期文學的貢獻分不開的。唐代大詩

人李白更是對魏晉六朝的優秀詩人景仰學習,猶恐不及。阮籍對封建

禮法的反抗,對現實黑暗的抨擊;鮑照建功立業的誌向,懷才不遇的

憤恨;謝朓清新脫俗、景情合壹的山水詩等,都不同程度的影響過

白,其中晉末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對他最有影響的人之壹,我們甚至可

以說他身上存在著壹個“陶淵明情結”。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以往研

究得不多,只是近些年才開始有所關註。如當代學者陳建華就曾在《陶

潛—李白詩歌的壹個文化情結》壹文中提出李白有“陶潛情結”,並對

陶李二人思想文化和藝術審美上的契合點作了壹番頗為深刻的論述。

另壹學者房日晰也在《簡論李白對陶詩的學習與繼承》中就李白對陶

詩的學習與繼承問題,作了新的探討,時有精到的見解。而本文除了

從詩歌入手證明李白有“陶淵明情結”外,更準備對這個情結產生的

時代原因和個人原因作些簡單的分析。

李白壹生敬仰陶淵明,據筆者統計,在他的詩歌作品中,言及陶

淵明的多達二十二首。

在這些詩當中,有將友人比況為當今陶淵明的,像《江上答崔宣

城》中的宣城縣令崔欽,《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

閣》中的薛明府,《贈閭丘宿松》中的宿松縣令閭丘,《送韓侍禦之廣

德》中尚未就任廣德縣令的韓侍禦等。李白傾慕輕世肆誌的高士名士,

而陶淵明誌行高潔,又隱居不仕,正可謂是典型的高士。再加上陶淵

明曾做過彭澤縣令,所以李白在稱美自己那些縣令朋友的時候就很容

易想到他。例如在《口號贈楊征君》中將不肯受職的友人楊征君比為

陶淵明,說:“陶令辭彭澤,梁鴻入會稽。我尋《高士傳》,君與古人

齊。”?李白還很欣賞陶淵明在做官時能將清簡的吏治和任情的逸樂相

互兼美,故在《戲贈鄭溧陽》壹詩中吟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

壹見平生親。”而《贈崔秋浦三首》,除了第三首詩著眼於稱頌崔縣令

為政有所建樹,惠化萬民以外,其余兩首則雲:“吾愛崔秋浦,宛然陶

令風。門前五楊柳,井上二梧桐。山鳥下聽事,檐花落酒中。懷君未

忍去,惆悵意無窮。”(其壹) “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

月,取意任無弦。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東臯多種黍,勸爾早耕

田。”(其二)這三首詩將陶淵明高臥北窗自謂羲皇上人、撫弄無弦之

琴、嗜酒不吝情去留、自號五柳先生、?辭彭澤以及躬耕隴畝、固窮自

適等人生掌故盡融其中,把鄭溧陽、崔秋浦描繪成了不拘時俗,清閑

自適的“陶淵明式”的人物。

有的詩寄托了李白對友人辭官歸隱的期望,如《對酒醉題屈突明

府廳》:“陶令八十日,長歌《歸去來》。故人建昌宰,借問幾時回?風

落吳江雪,紛紛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為君開。”詩中引入陶淵明

為彭澤令,八十餘日就辭官歸隱的典故,直截詢問屈突明府幾時雪夜

歸去,何其真率坦蕩!

有的詩是因為酒而聯想到陶淵明的,如《嘲王歷陽不肯飲酒》、《陪

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等。

有的詩描述了友人歸隱後自由自在的生活,如《留別龔處士》:“龔

子棲閑地,都無人世喧。柳深陶令宅,竹暗辟強園。”又如《題東溪公

幽居》:“杜陵賢人清且廉,東溪蔔居歲將淹。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

碧柳似陶潛。”青山綠水,園靜宅幽,正是能平靜人的心緒,滌蕩人的

心靈,讓人充分領悟到隱逸之趣的好地方,更是與官場的齷齪骯臟形

成強烈的比照。

此外,還有李白自比陶淵明的《尋陽紫極宮感秋作》:“陶令歸去

來,田家酒應熟”,《九日登山》:“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山中

與幽人對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盡管這些詩歌多屬酬贈之作,在很多程度上帶有應酬的性質,但

仍讓人很明顯的感受到李白對陶淵明的熟悉和喜愛,其濃郁而深摯的

“陶淵明情結”可見壹斑。

此外,李白在詩歌創作上對陶淵明的學習也映射出李白有“陶淵

明情結”,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壹方面是詩的風格,陶淵明的詩歌質樸自然,感情真率,沒有絲

毫的做作與偽飾。黃庭堅說陶詩:“不煩繩削而自合”,T朱熹也評價說:

“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U與陶淵明壹樣,

李白將“自然”作為其審美追求,極為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飾”的藝術風格。他壹

些寫隱居之樂的詩更是逼肖陶詩,如《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整首詩意境沖淡平和,風格樸直清曠,與陶詩壹樣親切自然。此

詩後半段更發揮了陶淵明“揮茲壹觴,陶然***樂”的詩意,把下終南

山過隱士之家得酒***樂的真趣寫得俱足。再如《春日醉起言誌》:

詩人從酒醉中醒來,感到人生如大夢,於是又傾杯自酌,再入醉

鄉,忘情壹切。《唐宋詩醇》說此詩“逼真淵明遺韻”。另壹方面,在詩的遣詞造句上,李白也有意的模仿、化用陶詩。

如陶雲“邈與世相絕”李雲“邈爾與世絕”

陶雲“草盛豆苗稀”李雲“草

深苗且稀”;陶雲“邈然不可幹”李

雲“邈然不可攀”ù<=3>?@3N;陶雲“得歡當作樂” ,李雲“榮盛當作樂”陶雲“思

與爾為鄰 ,李雲“當與爾為

鄰”陶雲“且進杯中物李雲“為無

杯中物陶雲“揮杯勸孤影”李雲“獨

酌勸孤影”陶雲“日入群動息,李雲“滅

見息群動陶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李雲“築室在人境,閉關無世喧等等。李白化用

陶詩的句子,放在全詩中是神妙無跡的,完全符合特定的詩的意境。

李白還有壹些詩明顯見出擬陶詩的痕跡,如《春日獨酌》第壹首:

此首與陶潛《詠貧士七首》其壹很相似:

李詩“孤雲還空山,眾鳥各已歸。彼物皆有托,吾生獨無依”與

陶詩“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幾乎

壹致。陶詩以孑然無依的孤雲相比,自痛自愛,李詩亦如此。詩中的

“孤雲”和“眾鳥”皆是陶李二人仕進無心和在現實中知音難覓的心

境表征。

值得壹提的是,陶淵明的理想之地桃花源也是李白的理想之地。

李白在詩中壹再表示:“成功解相訪,溪水桃花流”,“桃

6

源堪避秦”,“從茲壹別武陵去,去後桃花春

水深”,“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á? éê

等等,由此可見陶淵明

對李白濡染之深,影響之巨。

李白生活在唐代,他為什麽會被生活在魏晉時期的陶淵明所吸引,

進而形成壹個“陶淵明情結”呢?這首先是時代的原因。

第壹,魏晉時期社會急劇變化,政治大壹統和思想大壹統的局面

被打破,儒學的獨尊地位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思想的解放,玄學

的論爭以及儒、釋、道的合流。與魏晉時代壹樣,唐代的思想界也很

活躍,儒、釋、道各家思想並存。唐代詩人從小便深受各種思想的熏

陶,所以與魏晉詩人在思想上有壹致的地方,這就使得他們在人生觀

和藝術觀上有相通的壹面。比如說,南朝宋詩人鮑照感時傷懷、關註

民生的創作傾向,就深刻的影響了杜甫沈郁頓挫的美學傾向。杜甫的

《後出塞》所表達的情感及其內在節奏均與鮑照的《代東武吟》十分

接近,並且兩詩也都用了同壹韻。

第二,在封建時代,雖有治世亂世之分,但文人學士的命運大致

壹樣。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謂是壹個典型的亂世,生活在此時期的詩人

最能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蔔,禍福的無常及個人

的無能為力,他們的身世經歷幾乎都帶有悲劇的色彩。而唐代雖是我

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四海昌平,詩人們也都很積極奮進,但他們

大多數人仍是不得意,甚至遭受迫害。唐代詩人與魏晉詩人同屬自魏

晉開始形成的文人階層,他們有文人的***性,真心相通,能在感情上

產生***鳴。例如,李白晚年因為永王事牽連下獄,長流夜郎,遇赦回

來經過武昌時,面對鸚鵡洲,就想起了才華出眾,狂傲不羈,最終卻

被江夏太守黃祖所殺的禰衡。於是寫下《望鸚鵡洲懷禰衡》壹詩,詩

中所言實際是自比禰衡。

第三,魏晉文風的深遠影響。正如本文開篇所言,魏晉文學是唐

代文人學習的對象。梁代蕭統編選的《文選》就是唐人的必讀之書。

蕭統所編的《文選》收錄了先秦到梁代***130 人的作品,另有古樂府

三首和《古詩十九首》,***七百餘篇。$其中以魏晉時期的作品為主,

幾乎這個時期重要的作家作品都被囊括。在唐代,讀《文選》,註《文

選》成為壹種社會潮流。魏晉文學作品通過《文選》的傳布,加之初

唐四傑與陳子昂等人的倡導復古,更加受到唐代詩人的青睞。因而魏

晉文學作品中的醉、仙、隱、遊、談就大量的進入到唐代詩文內容中,

同時,魏晉詩人也被唐代詩人所模仿或津津樂道。%

除了時代原因,個人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

首先,陶淵明和李白兩人有著相近的人生經歷。

陶淵明少年時代“猛誌逸四海,4中年時

感到“有誌不獲聘,老年時“猛誌固常在”: &' 其積極入世的要求十分強烈,可是現實的黑暗

使他的理想屢遭打擊。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這是壹個階級矛

盾尖銳復雜,社會生活動亂不寧的時代。在這壹時期,不斷發生農民

暴動,地方軍閥王恭、殷仲堪同東晉中樞權貴王國寶等兵連禍結,劉

裕同桓玄、劉毅、司馬休之等連年火拼,桓玄和劉裕更是前後對東晉

皇朝發動了兩次篡奪帝位的政變。;看慣了亂和篡的陶淵明內心十二萬

分的復雜。他希望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可又感到生命的威脅,喪失

從政的信心。他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進退維谷,所以才會三仕三隱:太

元十八年(公元393 年),陶淵明29 歲,初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

辭職,開始躬耕自資;隆安三年(公元399 年),陶淵明投奔桓玄為官,

後又產生歸隱的想法,遂於兩年後請假返家;元興三年(公元404 年),

陶淵明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次年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

的參軍,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最終毅然辭官隱

居,徹底結束了其政治生涯。y

同樣,李白也壹生都在為實現“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z 的人生抱負而努力,然而卻失敗得壹次比壹次慘。李

白主要生活在玄宗、肅宗兩朝,經歷了大唐帝國的繁榮昌盛和危機戰

亂,60 餘年的人生曲折不定。開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春夏間,李

白首入長安。本來,他摩拳擦掌,準備像鵬鳥壹樣壹飛沖天,可誰知

道他卻幹謁無成,報國無路,備受蹭蹬之苦不說,還看到了李唐王朝

的陰暗面。李白大失所望,感嘆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歸去難!”&t?3;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秋,

李白躊躇滿誌的應唐玄宗詔再入長安。進京後,玄宗對他優寵有加,

命他待詔翰林院,起草詔誥。他以為自己奮鬥十多年,終於可以見知

於皇帝,得不次之大任了。可惜,昔日英明的君主此時已走向昏庸,

縱然李白才華橫溢,卻也只被視為文學侍臣。玄宗只需要李白陪駕遊

幸,侍宴助樂,這便與李白“遭逢聖明主,敢進興亡言”03: &WX*o 準備大展鴻圖的初衷大相徑庭了。苦悶失望之余,李白狂飲縱

樂,傲睨權貴,因而很快就讒毀交至了。?李白自知不為朝廷所容,遂

於天寶三載(公元744 年)上書“請還山”。唐玄宗本無用他之心,也

就很快批準了。李白兩次入長安,兩次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第

二次更是飛上了天,又跌下了地,正像他自己詩中所說的“騎虎不敢

下,攀龍忽墮天至德元年(公元756 年),鎮守

江陵的永王李璘請李白出山,李白又壹次高興的以為抗敵救國的時機

到了,然而這次打擊更大。他卷進了李唐王朝父子兄弟之間的權力之

爭,成為李亨、李璘兄弟內訌的犧牲品,不僅獲罪入獄,還被肅宗李

亨“長流夜郎”。

陶淵明和李白都是懷抱大誌的偉大詩人,但是他們卻英雄無用武

之地,壹生的抱負不得施展。如此相近的人生經歷,自然而然地就讓

李白對陶淵明產生了壹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認同感。

其次,從陶淵明和李白兩人的思想來看,他們的思想構成都很復

雜。

我們先來看陶淵明。他重視儒家經典,熟諳儒家學說:“少年罕人

事,遊好在六經”?如何絕世下,六籍無壹親”

他很崇拜孔子:“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 ;他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他“逃祿而歸耕 ? 以遠禍全身,他提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他在詩文中用的《老》、《莊》的典故多達70 篇,***77 處;?他

還承受了魏晉以來的玄學思想,把生死、壽夭、貴賤看得很平淡,表

現得很超脫,采取了“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態

度;他寄懷荊軻、張良等“遺烈”,說自己“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證明他還帶有俠氣。

我們再來看看李白。他執著事功,“托意在經濟,提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明顯是儒家思想;他愛好自由,頌巢由、莊子之

清高,贊賞隱居避世的生活,鄙視名利,秕糠王侯,以大鵬自比,這

些表現又屬於道家的影響;?他說自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

又帶點法家思想;他講縱橫術,心儀範蠡、

魯仲連、酈食其之為人,有策士之風;他輕財好施,存交重義,這更

是俠義精神在他身上的體現。陶、李二人同樣都受到了儒、道、俠等

多種思想的影響,且都能按照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對各家思想進行吸

取和揚棄,這正好說明李白和陶淵明在思想上有相同之處。

第三,陶淵明和李白在人格氣質上有相融之處。

陶淵明清高耿介,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他“少有高趣”,“穎

脫不群,任真自得”。?他在做彭澤令時,對於要卑躬屈膝的拜見上級

官員的要求不屑壹顧,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而李

白原本就叛逆不羈,傲岸不屈,早就聲明“吾不凝滯於物,與時推移,

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再加上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行為和氣節又深深的影響了他,所以他越發

是蔑視權貴,不願與之同流合汙。在離開長安宮廷後仍慷慨宣言:“安

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陶淵明和李白還都愛喝酒,並且都愛在詩中寫酒,他倆和酒的不

解之緣可算是詩人之最。據統計,在陶淵明現存的壹百四十二篇詩文

中,凡說到飲酒的***五十六篇,約占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顏延之

曾說他“性樂酒德”,他自己也說“吾嘗得醉於酒足矣”,?甚至在辭

世前他還抱恨“飲酒不得足”-而李白終身嗜

酒,是個大名鼎鼎的醉酒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壹

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

的詩歌作品幾乎篇篇有酒,以至於有人批評他“詩詞十句九句言婦人,

酒耳”。\陶淵明借酒澆愁,說“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李白也狂飲自

昏“百年三萬六千日,壹日須傾三百杯”-de@fgU,0還感嘆“抽刀斷

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de@hijklmnI4op,0;陶淵明寫飲

酒之樂,說“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CDE@]^_'X,Y'q0,李

白亦“三杯通大道,壹鬥合自然”-de@r.stqX,Y_0深得酒中趣。

由此看來,對飲酒這個人生意趣,陶、李二人是很有***同語言的。

無論是人生經歷、思想構成,還是人格氣質和人生意趣,李白與

陶淵明都有著相似或相同,相融之處。這就難怪李白會傾慕陶淵明,

以致形成壹個“陶淵明情結”了。

當然,時代在發展,盛唐畢竟不等於魏晉時代,所以李白和陶淵

明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陶淵明最終是歸隱山林,在農夫式的生活

中尋求心靈的解脫。而李白則深受唐代文化浪漫精神的影響,盡管經

歷過種種的坎坷和磨難,卻始終想著要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上元二

年(公元761 年),李光弼為討伐史朝義,出征東南,李白六十高齡還

請纓出征。

再如,雖然陶淵明和李白的作品都很富有自然美,但他們的藝術

個性是有差異的,正所謂“陶詩淡,李詩逸”,u“靖節之言淡雅而超

詣,青蓮之言豪逸而自喜”。v陶淵明寫詩很少用華麗的辭藻、誇張的

手法,只是白描,樸素且淡遠。而李白的詩歌則熱情奔放,想象豐富,

多用比興象征和擬人誇張之法,有著鮮明的俊邁飄逸的色彩。

另外,我們還要註意的是,李白對陶淵明是有所超越的。因為他

除了學習陶淵明,還從其他前輩詩人的創作中,從絢麗多姿的民歌中

汲取了大量的營養。清人喬億就曾指出:“太白詩有似《國風》、《小雅》

者,有似《楚辭》者,似漢魏樂府及古歌謠雜曲者,有似曹子建、阮

嗣宗者,有似鮑明遠者,似謝玄暉者,又有似陰鏗、庾信者。” ¤

總之,李白與陶淵明不盡相同,但李白對陶淵明的喜愛,景仰和

學習我們是有目***睹的,李白有“陶淵明情結”也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