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野望杜甫賞析納納乾坤大翻譯

野望杜甫賞析納納乾坤大翻譯

《野望》的全文翻譯如下:

西山白雪皚皚護衛三城重鎮,南浦邊清江水長橫跨萬裏橋。

四海之內戰火不斷兄弟失散,只身遠在天涯不禁涕淚漣漣。

遲暮之年只有壹身疾病相伴,未有絲毫勞績報答聖明朝廷。

騎馬來到郊外不住縱目遠望,世事日益蕭條令人悲傷悵惘。

作品原文:

《野望》杜甫?〔唐代〕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壹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詞句註釋: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壹作“年”,壹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裏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祎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裏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日:壹作“自”。

作品賞析: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首聯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頷聯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壹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壹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頸聯又由“ 天涯”“壹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尾聯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沈的憂慮。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沈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裏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裏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壹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沈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時。其時詩人已經五十歲,孤身流落天涯,與家中親人難通音信,而中原的戰亂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擾邊地,故他郊遊野外,有感於國家的內憂外患,又自傷年邁多病、無能為力,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表達主題: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壹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頷聯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尾聯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沈憂慮。這首詩由景入題,憂時憂國,語言淳樸,感情深沈。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格律高聳,意氣悲壯。唐人無能及之者。

明·李攀龍《唐詩直解》:涕淚多端,更有不能忘情者。

明·李攀龍《唐詩訓解》:謂出自家衷臆,妙在真處,然壹身只以“供多病”而不以“報聖朝”,則天涯涕淚,豈徒以哭吾私。

明·陸時雍《唐詩鏡》:後四語率懷攄寫。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梅鼎祚曰:鏗然蒼然,有韻有骨。周秉倫曰:第四句,悲語;第六,忠念。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中二聯用力多在虛字,結意尤深。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前六句先寫情事索漠,末乃雲:“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觸目感傷,言簡意透。

清·胡以梅《唐詩貫珠》:五、六承四而下,結出野望,自有壹種大方渾融之氣。起用對偶、對仗亦工。“供”字妙。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孫僅所雲:夐邈高聳,若鑿太虛而嗷萬竅,此類是已。流連光景、何足語此!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國患家離,兩兩系心。“三城戍”,提憂國,“萬裏橋”,提思家。三、四頂次句,思家之切也;五、六,頂首句,憂國之忱也。題中“望”字意,皆暗藏在內。七,點清,八,總收。

清·楊倫《杜詩鏡銓》:思家憂國,首二並提,起勢最健(“西山白雪”二句下)。沈著(“海內風塵”二句下)。李雲:可稱高渾。顧況《湖南客中春望詩》:“風塵海內憐雙鬢,涕淚天涯慘壹身”,全襲杜語。

清·毛奇齡《唐七律選》:毛奇齡雲:風景不殊,而人事異也。李因篤雲:可稱高渾,前四句第五字皆數目相犯,學者宜忌。

清·範大士《歷代詩法》:筆意流動,亦復淒淒惻惻。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此詩起勢寫“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題情,三、四遠,五、六近;收點題出場,創格。此變律創格,與“支離東北”同。讀此深悟山谷之旨。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此首沈郁。許印芳:起句排對,杜律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