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詩意的小組名稱:丁香花開、希望之翼、仿徨的孤獨者、壹把油紙傘、悠長雨巷、梅雨時節、知音難覓。
相關詩句:《醉桃源·贈盧長笛》
宋代:吳文英
沙河塘上舊遊嬉。盧郎年少時。壹聲長笛月中吹。和雲和雁飛。
驚物換,嘆星移。相看兩鬢絲。斷腸吳苑草淒淒。倚樓人未歸。
譯文:我們曾在沙河塘上遊玩,那時候的妳還是少年。月中吹起長笛聲聲,曲調輕快如和雲和雁壹起飛翔。驚嘆那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我們對視著,兩鬢都已斑白。吳苑的迷離芳草是那樣令人心碎,倚著小樓,還有未歸的人。
擴展資料:
詩意是壹種發現,甚至靈感並不是以語言形式呈現,我們在捕捉靈感的時候,詩意已有所喪失,因此凡是過多修飾與晦澀形容都是對詩意的壹種拒絕。
就是說當妳造出壹個氛圍,別人看了能從潛意識中浮出內心深處的感受,妳寫的就是畫卷幾處,或是壹些聯系。
別人從這幾處這些聯系能感受到全畫面以及超越畫面東西,能做到這,就寫出了詩意,那幾處那些聯系越小越少越好,能選到多小多少,就看妳的捕捉感受表達能力,而那瞬間靈感,她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完全的...是種極限,是母體。
當代殷謙《愛情原來這麽傷後記》:那種所謂的‘迎合市場,投其所好’的意識實在可怕,的確是失去了文學作品倫理內容的審美觀念。
每部作品都是經由作家的心靈產生的事物,都存在壹個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的問題,都潛蘊著作家的道德反映,最起碼還包含著作家對人物和事物的情感態度。在我看來,與文學密不可分的有三個問題,那就是與詩意的美和倫理的善以及認知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