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壹首著名諷諭詩。 敘述了在繁重的賦稅壓迫下的農民們的艱難生活,他們辛苦忙碌的種田,但仍然沒有保障,今天的割麥人很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拾麥者,這強烈的諷諭盡在其中。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詩歌壹開頭便交代了寫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兩句描寫了婦女帶著小孩趕往田間地頭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水送飯的情景。隨後,寫到了青壯年們的勞累和辛苦,他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不顧烈日的烘烤,腳踩發燙的土地,不辭辛勞地在南岡麥田低頭收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盡管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但為珍惜這晝長的夏天也顧不得炎熱太陽的炙人了。詩到此處,壹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此讀者也給予了深深的憐憫之情。接著,作者又描繪了令人心酸的圖景。“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手懸敝筐。”壹個貧窮的婦女懷抱幼小的孩子,手裏提個破籃子在壹旁揀拾收麥時遺落的麥穗。“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原來為了繳納官稅,她家買光了田地,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著別人收割時散落的碎麥來過活,真是令人同情與傷心。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壹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壹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