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維《終南別業》詩評

王維《終南別業》詩評

王維。我們常說王維是詩佛,王維的壹生也經歷了,許多的跌宕起伏,在王維20多歲的時候,便經歷了別人人生當中的壹切,於是在別人晚年的時候,他正值多少年,便早已。有著放空的心態,那麽何以如此呢?

王維父親原本是太原王氏,從漢朝開始王家世代為官,在唐朝,有5姓7族高門,太原王氏便是其中之壹,這就代表王室的社會地位極高,而王維也有著極高的血統。

從而為出生以後他的父親親自教他詩文,他的母親教他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可以說它是無壹不知,無壹不熟悉,過目能誦 出口成章。只是變故從王為9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王維九歲,父親意外身亡?而王維的兄弟姐妹們還非常小,而王維又是長子,所以對於王維來說,他必須擔任其復興家族的重任,於是15歲的王維辭親遠遊,奔赴長安,15歲的他寫了少年行,從其壹到其三,每壹篇都代表著少年的報國誌向,從放蕩不羈到視死如歸,報國心切再到他孤膽三軍的英雄誌向,也都呈現出了王維在少年時期便擁有的遠大誌向。而在17歲的王維又寫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壹首,至今,我們人人皆會的思鄉詩,17歲的王維寫盡了,漂泊在外的遊子想要去國還鄉的心聲。

但是,王維無法還鄉,他肩上背負的不僅僅是他壹個人的命運,而是整個家族太原王氏的命運,於是他必須做上高官,復興家族,而在那時,自小就善畫能詩,能文又懂音樂的他,考中了狀元,當時又有皇氏的推薦,他高中進士,當年只有20歲。

只是轉眼間並物是人非,因為皇家的制度他被貶,後來他辭去官位,離開冀州返回家鄉,年僅26歲的他便經歷了事態的滄桑,經歷了別人用壹生才能經歷的事情,他壹生跌宕起伏,從名門望族到父親身亡再到高中進士後來辭官返鄉,而這也讓他在詩中有壹些滄桑蒼老的感覺。

後來王維經歷了巴蜀和吳越之間的漫遊,到了嵩山,少林寺在那裏他知道了佛家,身上便有了佛家的氣息,而在此之後,張九齡做了宰相王維,經過張九齡的推薦之下,做上了較高的官職。只是世態變遷,壹段時間後,李林甫,有了權位打壓張九齡,除異己,而王維自然也不例外,他被貶到了邊塞,寫下了使至塞上等等的邊塞詩歌,後來由於王維。在那裏做官非常的得力,於是,玄宗親自提拔,讓王維奔赴嶺南。

而在奔赴嶺南的途中,成為了王維最空無的時刻,張九齡在回鄉祭祖的途中突發疾病去世,那個在唐朝盛世,作為他知己的壹個恩師,就這樣離開了他,隨後,他想與他的好友,孟浩然相聚,但是卻未曾料到迎接他的卻是孟浩然的墳墓。與此同時,在朝廷中的玄宗已經失去了曾經的鬥誌,朝政大權都握在李林甫的手中,而他也更加肆無忌憚,朝野上下壹片灰暗。

後來,王維回到了京都,卻早已物是人非,人 都不是真正認識他的人,事 也壹片黑暗。於是此時的他在鐘南山置辦了壹處別墅,那裏有山有湖,王維便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在這裏他寫過許多首詩,也是在這裏,他的山水詩便千古流傳,其中壹個較為典型的便是中南別業。

那時的王維,40歲在此時,他頗好佛道,同時也描述了他住在南山的山腳下,此時他每次來去都是獨自壹人,從而自在。也因此他過上了悠閑的生活,每次走在南山上,都會走到山窮水盡之時,但此時的山窮水盡,卻與阮籍的窮途之哭不壹樣,從這首詩裏,我們所看到的。王維道已沒有儒家報國的理想,也沒有在少年行詩中那樣寫過的誌向,而是有著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感覺。他走到山水的盡頭,坐下來便看著。天邊的風起雲湧,雲朵在悠閑的漂浮,此時偶然遇見了林中的老者,便與他談笑,與他談心,也就忘了歸期。

從這首詩中,我們所看到的王維,與15歲的他不壹樣,與20多歲的他也不壹樣,這樣的王維與陶淵明不壹樣,於蘇軾更不壹樣,蘇軾是半道半儒的存在,而王維,仿佛在此時已經沒有了儒家的理想,而是心向佛道,在他的詩裏,早已沒有了杜甫為國而憂,有著家國情懷,而是有著喜好山水,在山中悠閑自在的生活。

在這首詩中的王維,也許正是那種釋然的狀態吧,對世間的事都不必苛求,李林甫專政,朝廷的黑暗對於以前的他,也許是壹個非常煎熬的事情。但是在這首詩中的他卻在看著藍天白雲,清水微波,在陽光強烈的山間,有著佛家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