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繪端午風俗 感屈原身世——蘇軾詠端午詩詞賞析

繪端午風俗 感屈原身世——蘇軾詠端午詩詞賞析

繪端午風俗 感屈原身世

——蘇軾詠端午詩詞賞析

王傳學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壹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就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以他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行廉誌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也以他氣魄宏偉的詩篇“逸響偉辭,卓絕壹世”。從古到今,多少仁人誌士在端午節都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吟詠端午佳節盛況,讓後人充分感受到端午節的獨特魅力。北宋文學家蘇軾就寫有多首詠端午、懷屈原的詩詞。

先看蘇軾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自註:在忠州,原不當有塔於此,意者後人追思。

蘇軾和屈原壹樣歷經貶謫,在壹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了人生的大半光陰。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年),蘇軾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本年冬蘇軾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系的地方竟建有壹座屈原塔,驚異之余便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

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系,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贊美屈原不茍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詩壹開始,寫楚國人悲悼屈原,千百年來從未停歇,表明屈原的愛國精神已深入百姓的心中。他們采用投粽子、賽龍舟等形式,紀念屈原,表達哀思,追求的是壹種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

相比楚地民俗來,更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紀實性的敘寫中展開作品 ,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飯和競渡不是呈現為娛樂化的熱鬧的民俗場景,而是祭祀與追懷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詩人壹再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議論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如事之無憑據與人情之殷切,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最終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壹聯貫之,屈原持誌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就像是壹個預言,宣示了詩人未來的誌節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後來蘇軾畢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生活理想,身處逆境而不妥協茍合,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再看蘇軾詠端午的詞《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裏,對 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 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天中節”系端午節之別稱。

蘇軾壹生坎坷,幾上幾下,最後客死異鄉,與屈原很有壹些相似之處。

此詞上片“述今”之端午節民間活動諸況,下片追敘“ 湘累”人生故事。意蘊深遠,別具壹格,令人贊嘆。

上片“述今”,描繪端午節的民俗風情、活動盛況。“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蟲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到了虎符纏臂的五月,就迎來了端午佳節。“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民俗,將青翠的艾葉懸於堂中,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以辟邪驅瘴,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紙鳶”又稱風箏。家家門前掛著青翠的艾蒿菖蒲,孩子們在野外放著風箏。“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人們端著飄香的粽子,攜帶著酒樽肉俎,到江邊看龍舟競渡。江面上龍舟競發,彼此吶喊助威,還有壹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

下片“懷古”,追敘楚懷王昏庸糊塗,屈原放逐,投江自盡的悲劇。“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昏聵:比喻不明事理,頭腦糊塗,不明是非。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掉。詞人感嘆楚懷王昏庸糊塗,不明事理,楚國悲慘地被秦國滅亡了。“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異客:作客他鄉的人。屈原已經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流淚不止。兩鬢如霜的白發,不知道有多少。“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他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從早哭到晚,最後淚盡於陵陽這個地方。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後到了陵陽。“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湘累:指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汨羅江而溺死的,古人稱之為湘累。汨羅江邊,屈原已死,只留下了讓人痛斷肝腸的詩句。

此詞詠今嘆古,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卻重在下片“感懷”,感嘆屈原的悲慘遭遇,意在述今懷古,“借古”而“啟今”。詞中明暗結合,明寫屈原,直接抨擊楚王“昏庸”,暗諷時政,鋒芒直指北宋王朝,將詞人自己的愛恨情仇寓於其間,卻不露痕跡。詞的內容虛實相間,敘說眼前慶祝端午諸景,是“實”;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為“虛”;“虛”寫屈原,實及自己,慨古人之憂,發今人之嘆。

詞中有景,景色如畫,畫裏“有話”。且看上片,壹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景畫,撲面而來:童之臂符、門之翠艾、菖蒲之劍、風箏漫舞、對酒當歌、龍舟競發、誦君之賦,壹個個情景交融的圖畫,展現了今日慶祝端午節的豐富活動內容。再看下片,懷王之昏、秦之吞楚、異客垂涕、 新亭對泣、汨羅江渚,壹個個畫面,再現了歷史的滄桑。這些詞中之境,如詩如畫,壹唱三嘆,極大地豐富了詞的內涵,展現了端午佳節的文化意蘊。

蘇軾還有壹首《浣溪沙·端午》詞,表現了詞人的另壹風格: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此詞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穿著薄薄的綠色絲綢,用浸泡有芳香蘭花的水沐浴;精心梳洗打扮,倒棄的香脂水流滿小河中。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將彩線輕輕纏在玉臂上,在發髻上斜掛著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見到她們,好似見到了千年前的佳人。詞中描寫細膩,生動的再現了端午節前後婦女們的精心打扮,顯示了人們對端午節的熱情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