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濰坊風箏的詩句

關於濰坊風箏的詩句

1.描寫放風箏的詩句

描寫放風箏的詩歌最早出現在唐代,元稹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中寫道: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愁爾壹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借物諷人,意味深遠。

北宋著名宰相寇準曾作《紙鳶》詩: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終***白雲飛。”

南宋詩人陸遊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有趣: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明代著名詩人兼畫家徐渭寫了《風鳶圖詩》25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壹首是:

“江北江南紙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壹伍騎夫弄笛兒。”

描繪了當時江南地區放風箏時的熱鬧情景。

另壹首

“我亦曾經放紙嬉,今來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駐遊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

讀後發人深思。

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更是描寫放風箏的膾炙人口之作。

孔尚任也有壹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妳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使壹個天真、生趣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揚州八怪”之壹鄭板橋曾任過濰縣縣令,他在《懷濰縣》詩中吟道: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道光年間濰縣金石學家、詩人郭鱗在《濰縣竹枝詞》中寫道:

“壹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

紙鴦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這兩首詩詳細地記載了清代濰坊民間春日放風箏的熱鬧情景。

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箏的詩,別有情趣和意境。壹首是陳長生的《春日信筆》: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畫檐西。”

另壹首是駱綺蘭的《春閨》: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還以斷線風箏為謎底制作壹條燈謎: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遊絲壹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稱得上是壹個令人叫絕的佳謎。

近人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中寫道:

“鮎魚飄蕩日當中,蝴蝶翻飛上碧空。

放鷂須防天氣變,莫教遇著亂頭風。”講了放風箏最怕風向不定,可謂是經驗之談。

現代的則有歌曲《三月三》:

“又是壹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記得那年三月三,壹夜難合眼,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叫醒村裏的小夥伴,壹同到村邊,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顏;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雲去做伴。”

還有壹首現代詩:

三月的春風/托起了妳的翅膀/湛藍的天空/成就了妳的夢想/

自由的鳥兒/妳不再羨慕/妳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飛向藍天/搏擊風雲/俯瞰紅花綠草/眷戀迷人的春光/

妳的命運/雖被別人攥在手裏/妳卻努力抗爭/永不屈從/

妳那雙明亮的眸子裏/只有對生活的憧憬與渴望/沒有半點沮喪和憂傷/

晴朗的天空/展示著妳的風姿/風雨的日子/容下了妳的遐想/

妳從不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也從不為自己的歸宿設想/

妳懂得放飛人的心願/放飛自己/就是放飛他們的希望/

只要熱愛生活的人們高興/妳永遠會翺翔藍天/

不懼風雨侵襲瘦弱的筋骨/不怕線斷迷失了方向/

仰天長笑/放飛著他們的夢想。

2.關於濰坊風箏的散文,

抱歉,此類資料太少了,寫風箏的散文很多,建議多參考壹下!給妳壹個濰坊風箏的和壹個寫風箏的。

1984年4月2日,第壹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山東舉行。 這壹天,從地球的西半邊和接近南北極的兩頭都有人來,他們說懷著朝聖的心情來訪問風箏的故鄉。

這是壹次充滿歡樂、美感、友情的盛會。有不少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沐浴著童年的天真,把他們的創造、向往、愛戀,壹齊拋上天去,起飛吧! 最為壯觀的是開幕以後的下午,在離濰坊市50裏外的白浪河水庫大壩上,從老遠就看見黑壓壓連綿800米的壹座“人山”,對面,隔著幹枯的河床對岸,又是壹片“人海”,估計有10萬人以上。

他們從四鄉幾十裏外早早來到這裏坐定。只見如地毯的底色黑藍服裝的男人群中,現出紅、綠、黃色鮮亮的點點片片的繁花,那當然是盛裝的農村婦女和孩子。

這兒不像在體育場,沒有門票和入場的擁擠,沒有主持人的主席臺和廣播喇叭,沒有人叫嚷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然而十萬人的廣場秩序井然……藍藍的天上,飛翔著來自國內的和國外的五彩繽紛的各式風箏,展開壹場無聲的競賽。 風箏是智慧的產物。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木鳶”(木制風箏)。木制之後,又有紙制,稱“紙鳶”,至五代,則出現了風箏。

據《詢芻錄》說:“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

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可見風箏之得名,乃因其上裝有鳴器,發聲如箏,悅耳動人的緣故。

亦可見制作之工,是越來越巧了。 風箏曾是戰爭的工具。

古人放風箏,豈獨遊戲而已,它還有個“放晦氣”的講究呢。《紅樓夢》第七十回,描寫大觀園眾芳和寶二爺賦柳絮詩,忽然窗外竹梢上掛住了壹個大蝴蝶風箏,黛玉要丫頭送走時說:“可是呢,知道誰放晦氣的,快掉出去罷。

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經黛玉壹說,丫頭們便把各人的風箏搬出來去放。

這當然是壹種迷信,但它也從反面說明了人們是不要晦氣而喜吉利的。 唐代詩人高駢作的《風箏》壹詩流傳久遠: 夜靜弦聲響碧空, 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別調中。 清代鄭板橋也作過風箏詩: 紙花如雪滿天飛, 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 好將蝴蝶鬥春歸。 明代徐渭曾作《題風箏畫詩》: 柳條搓線絮搓棉, 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 帶將兒輩上青天。 鄧拓曾作《風箏》壹詩: 鳶飛蝶舞喜翩翩, 遠近隨心壹線牽。

如此時光如此地, 春風送妳上青天。 60多年前,魯迅先生寫了著名散文《風箏》。

在魯迅的筆下,風箏乃是春的使者,又是兒童最喜愛的玩物:“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10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

然而,由於 “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竟然把兄弟手紮的壹個蝴蝶風箏折斷了,踏扁了,幹了壹件“精神虐殺”的蠢事。 如今許多國家的風箏都在利用流體力學的知識和新材料新技術創出新紀錄。

如新西蘭朋友在座談會上介紹,他們已研制出強塑料管和紙,應用在風箏上又輕又結實,不需要八級風也能把房子大的風箏送上天。還看到美國的錄像片介紹,他們也試過順著風箏線“送飯兒”上去,但那不是畫的嫦娥,而是活人運動員。

由於濰坊國際風箏會連年舉辦,已使該地的風箏名揚四海,在1988年的國際風箏會上,濰坊被美國、日本、荷蘭、意大利等國的風箏界知名人士推舉為國際風箏都,並開始籌備成立國際風箏聯合會。據介紹,這是第壹個由我國發起、組織並把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體育組織。

風箏上壹出來還是去年的春天裏的壹個下午。已經蟄伏了壹年的時間,風箏的心輕飄飄的。

風箏想起最後壹次出來時,與自己擦肩而過的那只有著美麗羽毛的小鳥。怎麽還會想起她?真是奇怪。

風箏自言自語道。壹陣風迎面而來,線緊了緊自己的身體,風箏很自信的浮了起來。

是的,線總是說,風箏是最棒的,他能夠拖著笨拙的我輕而易舉的飛上天空。藍的讓人很容易產生幻想的天空,片片白雲慵懶的打著卷。

而主角,是風箏。 風箏又想起與自己擦肩而過的那只小鳥,“她是多麽地自由呀,是那樣的美麗。”

仿佛那些與自己離得很近而沒有把握的東西,總是讓自己容易想起。風箏不能控制的想著那只有著雪白羽毛的小鳥,渴望著在這個春日下午會發生壹場美麗的邂逅,盡管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

如果我可以自由的飛翔,壹定去找那只小鳥,和她在壹起。 小鳥從遠方的天空飛過,姿態優雅,猶如美麗的公主。

風箏呆呆的看著,想要離得近壹些,讓小鳥看到自己,但風箏飛得實在太高了,線動起來很吃力,小鳥終於飛遠了。風箏很生氣,看著和自己相依多年的線,線的樣子竟是那樣的老態庸俗,“妳真討厭,沒有妳我壹定可以很自由,就可以去追我喜歡的小鳥了。”

線沈默著。 春風壹天壹天暖了起來,拂過風箏的肩頭,心裏也癢癢的。

風箏無瑕看漸綠的小草,奔跑的孩子,甚至連線也懶得看壹眼。只是盯著空空的天空,期待著小鳥的*近。

小鳥。

3.描寫濰坊風箏的作文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壹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象墨翟制作第壹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紮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

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誌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淩空紙鳶,高入雲端。”

“清明,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壹,於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壹百四日小寒食,冶遊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

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風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日本當作藝術珍品館藏起來。

新中國建立後,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

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

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紮、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紮 濰坊風箏的骨架壹般用竹材紮成,紮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紮結竹條等。

風箏架子多種多樣,紮法各有千秋,壹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紮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紮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紮風箏中總結了奉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

例如紮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壹頭壹腹壹尾根。—亡條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

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紮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托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

頭部迎風腹為主L冕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後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托裱了的防風紙。

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壹些口子,在邊緣塗漿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壹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余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

這種方法是要露出壹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制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

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壹致,藝人們壹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幹,熨乎,再糊到架子上。

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金,留出壹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

最後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繪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

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蘭三顏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艷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後,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

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妳卻用二個表現時,那妳的本事就更大了。”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

他們盡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郁的特點。 放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遊戲用的各種附加物。

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壹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壹手拉線,壹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壹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壹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壹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

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

4.關於放風箏的詩

關於放風箏的詩:

1、《風箏》唐-高駢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風箏發出的聲音有音樂的美,像壹串串流動音符響在耳邊,壹陣風吹來,風箏又吹出另壹種曲調,細細品味,猶如絲竹之音縈回於耳,讓人感悟到風箏音樂的無窮曼妙。

2、《觀村童戲溪上》宋-陸遊

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該詩前兩聯寫了兩種遊戲,壹是騎竹馬;壹是放風箏。竹馬在地面上奔跑,跑來跑去晃晃悠悠連人帶“馬”沖進了爛泥塘裏,好不掃興;“紙鳶跋扈挾風鳴”生動地刻畫了紙鳶的姿態,以及孩子那天真可愛、歡樂自在的狀態。

5.濰坊風箏的由來

中國風箏簡史: 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壹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

壹提起放風箏 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放風箏趣味的確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

前人金聖嘆曾經說 :「見人風箏斷,壹樂也。」至於風箏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

有些 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 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 死去的親友。 實際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獻中「韓非 子」曾記載「哲人墨翟,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

」(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後才有紙 風箏的出現,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壹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 」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時,候景作亂, 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 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 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 從此也衰微滅亡。

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

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 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 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系上壹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壹個風笛, 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鳴鳴 聲音。

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五代時候,北朝的齊宣帝也用風箏載人為樂,有壹次居然於出 五裏多遠。

「北史」中記載,齊宣帝是利用天牢裏的死囚乘坐風箏 ,讓他們「以席為翅,從臺飛下」,供齊宣帝娛樂。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願,罪刑可以獲得赦免。

清朝的李渙曾經編過壹部名曲「風箏說」,書中記載壹美壹醜 的姊妹詹妍、詹強和風箏的故事。兩姊妹分別在風箏上題了詩句, 然後把風箏放掉。

後來,拾到斷鷂的兩位男士前去求親,終於促成 兩對美滿姻緣。這是風箏有關的壹段佳話。

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紀才傳至歐洲。 亞洲人做風箏的技巧,比歐洲人要高明多了。

馬來西亞的風箏 是用秣草和乾蘆葦編成的,和韓國、印度的風箏類似,操縱起來很 靈活。他們可以讓風箏很正確的降落在指定地點,還有人可以讓風 箏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風箏絕不會碰到地面。

今天臺灣的風箏進步更多,民國六十壹年,夏威夷舉行壹次世界 風箏比賽,參加國之風箏制作技術顯然不及我國。這件事實觸動了 國內許多風箏專門才。

到了民國六十四年,臺灣風箏已經外銷到美 國、澳洲、日本及其他國家,壹年可以賺取三萬美金的外匯。 臺灣已步入工業時代壹切講求速度與效率,無論市面售賣或外 銷風箏早已看不到紙制品,便宜的用塑膠制,稍貴的用尼龍布制, 僅有中、小學生工藝課仍然用紙作,因為紙較方便便宜之故。

不過 香港仍然壹直生產紙風箏,但風箏面已不是個別繪制而改以印刷, 雖較具工業化卻仍不失傳統特色及鄉土風味。 風箏在外國: 迎風拉線放風箏是兒童的最愛。

風箏在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造 型繁多。主要分為平面和立體二種。

傳到世界各地後,造型變得更多樣 ,更豐富。風箏館展出了十九個國家的風箏,地方色彩非常濃厚。

風箏的故事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

他制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制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

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

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紮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

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

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紮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

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采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

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余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

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裏,蔚為壯觀。

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壹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

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壹年壹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風箏的歷史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

6.描寫放風箏的古詩壹首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鴦。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學以後,壹路上沒什麽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壹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壹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壹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壹起飽覽了農村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壹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