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詩解釋(翻譯)

古詩解釋(翻譯)

暮江吟

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譯文

壹道余輝鋪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壹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壹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壹彎新月仿佛是壹張精巧的弓。

句解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壹道西下的夕陽,鋪映在江水之中;陽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壹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壹半呈現出紅色。這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壹幅油畫。前壹句中的“鋪”字用得高妙,不僅形象地表現了太陽接近地平線時斜射在水面上的狀態,而且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顯得很平緩,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後壹句抓住殘陽照射下江中細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現出的兩種顏色變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現壹片反射著陽光的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來是珍寶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這裏形容背陰處江水的碧綠色。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涼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壹彎新月仿佛壹張精巧的弓。這兩句寫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上,涼露下降。此時風光,猶如壹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用“真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

由描繪壹江暮色,到贊美月露,中間似乎少了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相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壹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可憐”,可愛。“真珠”,即珍珠。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鳥忽鳴,石冷霜欲結。

流泉得月光,化為壹溪雪。

譯文

夜晚山中夜鳥突然叫了起來,石頭冰涼,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結成了霜。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壹溪流動的雪。

賞析

這幅幽靜的山泉夜景,在詩人筆下充滿了活力,壹石壹水,生氣勃勃,情趣盎然。“山白鳥忽明”,應是從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化出,壹輪明月破雲而出,把山嶺照得白皚皚,而月光照進鳥巢,使鳥兒驚詫,鳴叫起來。清靜的山丘傳來鳥叫,更顯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點明秋天的時令。霜天月夜,石塊單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覺,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結了,暗地裏還是照應壹個“白”字。最後二句,寫皎潔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凈化了,頓時變成壹溪白雪。詩人筆下的山、鳥、石、泉,在優美的月色下,融成壹幅絕色的圖畫:幽靜,清冷,空明,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