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是中國詩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壹首廣為人知。中國的愛情詩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關雎》影響最大。每當男人見到美女,想上去追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這裏是所有詩經中篇目及詳細介紹
/zhongmu/zysc/hyywx/zggdwx/zggdwx3.htm
壹、關於《詩經》的基本知識
(壹)《詩經》釋名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305首詩歌,本來只稱為《詩》,或連其成數稱為《詩三百》,後來成為儒家經典,被稱為《詩經》。
(二)《詩經》作品的分類
《詩經》是按風、雅、頌的順序分類編排。《詩經》原是配樂演唱的歌詞,風、雅、頌原是音樂的分類:
"風"是樂曲的意思,這裏指相對於西周王畿的地方樂曲,所以《詩經》中"風"又稱"國風",是指各諸侯國所在地區的樂曲。***分15國風(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160篇。
"雅"是周天子王畿地區樂曲,是相對於地方樂曲的"正樂",為朝廷典禮儀式所使用。"雅"分"大雅"和"小雅",也是樂曲的區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105篇。
"頌"是周王室諸侯祭神祭祖的歌舞曲。有"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40篇。
(三)《詩經》的作者
《詩經》作品的作者大多沒留下姓名。
《詩經》中大多是民歌,而民歌都帶有集體創作的性質,總是不知具體作者的。
《詩經》中貴族文人的作品,有五篇說出了作者之名(如《大雅·嵩高》"吉甫作頌,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但關於作者的情況,也幾乎全是空白。
只有個別作品,由於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可以知道作者姓名和創作背景。如《鄘風·載馳》,確知為許穆夫人所作。
(四)《詩經》作品的年代《詩經》中標明時間最早的壹首詩是《豳風·破斧》,其中說到公元前1114年前後的"周公東征";最晚的壹首詩是《陳風·株林》,是陳國人民諷刺陳靈公同夏姬淫亂的作品,這件事《左傳·宣公九年、十年》有載,相當於公元前600年、599年。至於是否還有更早和更晚的作品,很難說。
大致說來:
《周頌》都是西周前期作品。
《大雅》都是西周作品。(大部分前期,小部分後期)
《小雅》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春秋時期作品,小部分是西周前期作品。
《國風》大部分是春秋時期作品,小部分是西周作品。
《魯頌》和《商頌》都是春秋時期作品。
(五)《詩經》的結集《詩經》的創作年代上下五六百年,產生地域方圓幾千裏,作者包括社會各個階層。在古代的條件下,這些詩歌是怎樣收集起來並編纂成書的呢?這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1.民歌的收集方式--"采詩說"。
《漢書·食貨誌》:"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於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漢書·藝文誌》:"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采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以上是漢代人所說的古代"采詩"制度,不見於先秦文獻,雖有美化周天子的傾向,但應該有壹定的事實依據。因為只有處於天下***主地位的周天子才能發動這樣大規模的采詩活動,憑任何私人或諸侯國的力量都是辦不到的。
2.貴族文人詩歌的收集方式--"獻詩說"《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而後王斟酌焉。
"獻詩"是周代士大夫把詩歌用於政治生活的壹種方式。壹些人看到國君或上司、同僚做了什麽好事和壞事,就往往作壹首詩獻上,以表示頌美或諷諫。有的人也往往通過獻詩來發泄和申訴個人的冤屈或不幸。這些都叫"獻詩"。如以下作品直陳獻詩本意:
《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讻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維以告哀。"獻給周天子的詩,要經過太師(掌管音樂)、樂工配樂演唱,貴族之間的獻詩,也要經過樂工配樂,匯集於太師。
至於宗廟祭祀所用的頌歌,是貴族文人奉命而作,也歸太師掌管。
太師和樂工是搜集和保管詩歌的專門人員。各國太師有向周太師進獻詩歌的義務,只有周太師最有可能把他們集中起來,編定成集。
《詩經》中雅、頌部分,周室大夫作品占絕大部分,不用說是周太師收集、保管的;就是各國的民歌,如果不是周太師,而靠各國相互搜集,也是很難完備的。
《詩經》民歌產生於廣大地域,而其中的方言差異、音韻差異、形式差異卻很小,顯然是經過了加工整理,最有可能的加工整理者當是周太師、樂工。
《周禮·春官》:"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可知太師不但掌管詩歌,而且還負責傳習詩歌。運用詩歌表情達意,是貴族子弟將來參加政治活動,尤其是辦理外交時所必須掌握的技巧。周太師為了教學的需要,也必須收集和整理詩歌。
所以,周太師不但是詩的收集著,而且是整理者和和《詩經》的編定者。
4.關於"孔子刪詩"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插,取可施於禮義…… 三百五篇。"這就是所謂"孔子刪詩",在古代影響很大。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首先對"孔子刪詩"提出懷疑,以後懷疑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孔子不曾刪詩已成定論,主要理由是:
(1)《史記》說孔子刪詩,只"取可施於禮義"者。可《論語》中記載孔子罵《詩經》中"鄭聲淫"。
(2)《史記》載孔子刪詩是在"自衛反魯"之後。他自衛反魯時69歲,可在此之前他就常提到"詩三百",可見三百篇詩集早已存在。
(3)《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這壹年吳公子季紮到魯國觀周樂,魯國樂師為他演奏了十五國風和雅、頌個部分,與《詩經》相符合。而當時孔子只有八歲。
(4)古代外交場合往往要"賦詩言誌",各國士大夫所掌握的詩應該基本相同,才能在壹方賦詩時,另壹方馬上領會其用意,如果孔子壹人刪詩,各國士大夫誰會信從他呢?
可見《詩經》不可能是孔子刪定的。但孔子曾對《詩經》進行了壹番文字和音樂加工,對保存《詩經》做出了很大貢獻。《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六)《詩經》的傳授
1."詩"在周代的政治作用。詩歌在周代,除了應用於祭祀、宴會及典禮儀式外,還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的常用工具,是周代禮樂制度的重要內容。除了上文已經講過的"獻詩"外,還有外交場合的"賦詩"。
所謂"賦詩",是在外交宴會等場合,由各方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演唱;詩篇中隱含著各方對所交涉事件的立場和態度,讓對方體會。這是壹種典型的斷章取義的用詩方式,往往不管作品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把賦詩者的觀點和願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上,來作比喻和暗示。
"賦詩"在外交上有重要和微妙的作用。掌握這種本領,能在外交場合出色完成任務;如果缺乏這種本領,就會當眾出醜,甚至惹下大禍。《左傳·襄公十六年》載:晉侯設宴招待諸侯,讓各國大夫"賦詩",齊國大夫高厚因賦詩不得體,激起晉國君臣的憤怒,竟要聯合與會諸侯***伐齊國。
2."詩"成為"經"
到孔子時代,由於新聲興起,古樂衰微,"詩"與"樂"開始分離, 同時"詩"的政治作用也在下降。孔門(儒家)主動承擔起傳承"詩"的責任,把"詩"作為修身養性和增加知識能力的教科書。
《論語》: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無以立。
《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禮記》:
子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孟子》: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後《春秋》作。
公孫醜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戰國時就有人把《詩》尊為"經",荀子就說《詩》是"六經"的壹種。到漢武帝"獨尊儒術",被封建國家正式定為《詩經》。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3."三家詩"、"四家詩"、"毛詩"
經過秦代的文化專制及"焚數坑儒",先秦儒家典籍大多被毀,漢代解除禁錮後,才陸續出現經典的傳授。
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魯、齊、韓、毛四家:
《魯詩》,為魯人申培所傳;
《齊詩》,為齊人轅固所傳;
《韓詩》,為燕人韓嬰所傳。
以上三家為"今文經",西漢時已立於學官,稱"三家詩"。再加《毛詩》,稱"四家詩"。
《毛詩》既毛公所傳的《詩經》本子,為"古文經" .毛公有大毛公、小毛公之分。據三國時人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大毛公是指魯人毛亨,小毛公是指趙人毛萇。毛亨曾作《詩詁訓傳》,後傳授給毛萇。《毛詩》晚出,起初不被官方承認,到東漢時才立於學官。三國後"三家詩"相繼亡佚,(《齊詩》亡於三國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南朝宋代)只有毛詩壹直流傳下來,就是我們現在讀到的《詩經》。
4.關於《毛詩序》
《毛詩序》即漢代毛公所傳授的《詩經》本子的序言。前人稱冠於全書的序言為《大序》,稱每篇類似解題的短文為《小序》。
《毛詩序》以附會歷史事實和封建倫理道德解詩,多不可取,但在文學理論上提出了壹些重要問題,如比興、美刺等,對後世文學思想有很大影響。
關於《毛詩序》的作者,有子夏、毛公、衛宏等說法,尚無定論。
《毛詩序》解詩舉例:
《周南·關雎》:"後妃之德也。"說是歌頌周文王後妃德行的。
《鄘風·柏舟》,《毛詩序》說是衛國世子***伯死,其妻***姜父母逼她改嫁,***姜做此詩表達誓死不嫁之誌。(據史載,***伯是當上國君後被兄弟逼迫自殺的)
對於壹些寫得大膽潑辣的愛情詩,《毛詩序》往往說是"刺淫奔"或"刺好色"的。《詩經》"國風"中有許多作品,反映勞動人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痛苦,表現了他們的不滿、仇恨和反抗。主要代表作品有《豳風·七月》《魏風·伐檀》《碩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