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課文《飛奪瀘定橋》。

關於課文《飛奪瀘定橋》。

資料壹: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5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央紅軍(紅壹方面軍)在西康省(今屬四川省)瀘定縣對國民黨軍的著名進攻戰鬥。 25日,紅1軍團(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第1師第1團(團長楊得誌)十七勇士在冕寧縣(今石棉縣)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此處水深流急,難以架橋,加之缺少船只,大部隊難以在幾天之內全部渡過河。此時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在追軍迫近的情況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決定以紅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進,兩路夾河疾進,直取瀘定橋,打破國民黨軍企圖圍殲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計劃。紅1軍團第2師第4團(團長黃開湘,又名王開湘,政委楊成武),於27日由安順場出發沿河右岸前進,在猛虎崗、摩西等地先後擊破國民黨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裏,於29日晨占領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余米,寬2.8米,由13根鐵索上鋪橋板而組成,橫跨在洶湧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橋東瀘定城駐守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東橋頭築有堅固防禦工事,在紅軍抵達前橋板已全部拆除,只有13根鐵索。當日16時,紅4團第2連以連長廖大珠為首的22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參見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守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勇猛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墻,攻占橋頭堡,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紅軍後續部隊緊隨渡河,及時投入戰鬥,占領瀘定縣城。川軍壹部被殲,其余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鬥。 點評:此戰,紅軍行動迅速,作戰英勇,僅以22人便奪取了瀘定橋,堪稱奇跡。作戰中***擊潰川軍1個團,俘100余人,繳槍100余支,中央紅軍主力順利通過天險大渡河,使國民黨軍讓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未能成功

資料二:

中國名橋瀘定橋

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壹,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壹座橋梁,經過壹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判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禦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禦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才取得了陜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壹座裏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院批準瀘定鐵索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築,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指揮部”和炮臺、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

為了紀念紅軍飛奪瀘定橋50周年,讓後人記住這壹歷史時刻,1984年,瀘定人民開始籌建紀念碑。1985年3月,鄧小平同誌為“紅軍飛奪滬定橋紀念碑”題寫了碑名,臺階左右兩側碑體上有用漢藏兩種文體刻下的、由聶榮臻元帥親自撰寫的碑文。由兩位老壹輩革命家同時題名撰文的紀念碑,全國僅此壹座。

紀念碑由主體碑、底座銅像、碑基平臺及地下室三個部分組成。碑臺基面積720m2,碑基建地下室95m2,紀念碑碑高30.35米,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的,碑臺階高2.15米,正面大門上方是鄧小平同誌題寫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名。碑體為鐵索抽象幾何體造型,錯落有致。遠觀此碑大家看其造型象什麽?對,就象壹支淩空發射的手槍,它象征著毛澤東同誌所論述的“槍桿子裏出政權”的革命武裝鬥爭理論。近看碑體呢,棱角凹凸有致,線條環環緊扣鐵索鏈。與碑體緊緊相連的前部平臺上,聳立著兩尊重約四噸,屈身高4米的紅軍戰土銅像,在鐵索上攀緣前進沖向敵人,壹個在舉槍射擊,壹個在揮臂投彈。銅像采用爆炸成型新工藝,用470塊銅片特殊處理而成。這雕塑的姿態再現了當年奪橋激戰中紅軍戰士的雄姿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