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皮展開是這樣的——沈靜浪漫的灰藍色,寥寥數語隨性散落其上,壹眼看見留白的“詩”。
回憶起大學時期我第壹次買詩集,不太厚的兩本,分別是莎士比亞抒情詩選(梁宗岱 譯本)和木心先生詩集的《我紛紛的情欲》。那時我對新詩學問壹竅不通,頂多是隨著詩人的敘述在腦中鋪出些畫面。
詩人究竟是如何抵達詩情畫意的?
同壹種隱喻,在散文和小說裏可以用幾千字、上萬字去構建,但詩人是通過什麽方法將其凝結在幾行詩句裏的?
我甚至還好奇,當壹個靈感出現時,那個人為什麽選擇寫詩?
應當說,《意象的帝國》完全解答了這些小白問題。不僅如此,也讓我們知道應該如何精讀中西方的好詩。
為什麽我認為這本書人人都應該找來讀壹讀呢?
在我看來, 剝開詩歌外殼,這終歸是壹本塑造審美品格的書。 黃梵首先是壹位詩人、小說家,於是他選擇從新詩進入,呈現美的視角。我猜測,說不定他也可以選擇從無人機設計或美術史出發,因為他是飛行力學專業的理工大神,同時在南京理工大學任教多年,除了教創意寫作課外,他還執教中西方美術史課程。
詩歌之路又窄又靜,然而它等同於壹個人的審美力,壹旦在心中成型,就能夠通過壹只眼睛、壹根手指、壹個耳朵的通道,影響到個人生活和工作,包括子女教育。
這本書***有四堂大課,細分為29節小課,其中穿插了豐富的課堂作業和點評。通讀下來,讓我身臨其境,重新回到課堂補上了壹門學生時代的必修課。
黃梵說,他見過無數人的寫作不缺技巧和文采,但缺乏契合現代寫作的觀念。 這讓我想到喬布斯也曾提出類似尖銳的觀點,他把陳腐的觀念稱為束縛人的腳手架,人要走出來,才能創新。恐怕沒有寫作者,心甘情願於固步自封吧。
黃梵並沒有直接列舉出他所認為的陳腐,而是根據他本人和其他作家的寫作實踐,直接介紹了幾個現代寫作的核心觀念,適用於各種體裁。
我無法在讀書筆記裏贅述每壹個觀念,有心人自然會去讀。我只寫出以下核心詞匯,作為這壹章的筆記備用。
可以說,這些核心詞構建出了壹個旋轉矩陣,它不會教我們如何去寫,而是告訴我們如何科學地組合寫作技法,提高“中獎”的可能性。數學的旋轉矩陣是用計算機設定的,而文學的旋轉矩陣是在頭腦中設定後,再依不同的文學體裁之軸線旋轉,繼而包羅萬象。
世事變幻莫測,真想落實到筆頭上,我經常要犯難很久。比如,我會反復寫出不同的開頭,興致和自信楞是被自己給玩殘了;要不就是以壹種羅曼蒂克的情感去建造壹個宏大的故事,可每次都寡不敵眾,留下壹個看起來很美的空殼。這第壹堂課,果然是深諳初學者的苦惱啊。
黃梵說,他自己其實”對開頭滿不在乎“,名家寫出的普通開場遠多於他們經典開場;
壹些作家會“暫時為作品只構想壹個主題,借助這個主題的牽引,進入比主題更立體的作品世界”,比如余華的《活著》,也是在寫的過程中由簡入繁;
突破“護短”的心理關卡,是很多初學者面臨的困難,對”父親“”母親“以及”我“這三個人開刀,應該成為早期的寫作目標之壹……作者豐富的寫作與教學經驗,無疑成功地讓文字放下了偶像包袱。
每壹節課後都會有作業,還有幾個是與同伴互動的寫作遊戲,很有意思。我挑了壹個相對獨立的題目,作為第壹段讀書筆記的收尾。
這壹堂課,黃梵講的是寫現代詩的基本功,先寫好壹句詩,而不是壹整首詩。
因為他本人積累了豐富的新詩寫作與教學經驗,所以在講述基本功的過程中,他陸續提出了不少新詩入門者常見的問題,甚至不少已經寫詩大半輩子的人,都不壹定能夠意識到的障礙。
寫作新詩的難,可能來自於:
意象?臆想?我原以為,意象不過是把壹個有小情緒或大情懷的比喻放進詩裏,偶爾壹用作為點睛之筆。就選擇我早年買的那本木心《我紛紛的情欲》中的壹首短詩舉例來說,究竟哪句是意象呢?
印度
鄰近幾家印度人
風,肴漿的調煮
印度人連續吃喝麽
華嚴蠻荒的香味
不必再去印度了
濃烈的香味
率領印度找上門了
? 木心(1997)
那麽,風引出的第二句是意象嗎?最後兩句所談香味的行動算是意象嗎?
讀完這壹章,我才知道,意象豈止這三句!
黃梵告訴我們,意象分為客觀意象和主觀意象。 客觀意象是眼睛可以看見或者雖然不能直接看見,但在現實中可能存在的物體或物象, 比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詩人多多的“我修剪妳種下的樹”,意大利詩人蒙塔萊的“翠鳥在腐爛的臭屍上呱呱盤旋”。 相反,?主觀意象指想象的、內心的圖景,壹般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 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臺灣詩人夏宇的“把妳的影子加點鹽”,臧棣的“我用芹菜做了壹把琴,它也許是世界上最瘦的琴”。
有沒有發覺,我們經常見到壹些現代詩,滔滔不絕地發表感觸,但讀起來索然無味,多是壹些空洞而抽象的觀念? 這些諸如愛情、存在、孤獨等等抽象概念都是非意向事物。作者告訴我們,壹旦啟用這些非意象事物,需謹慎,時常要和意象搭配在壹起,讓觀念變得可觸摸和具象。
中國古典詩主要以客觀意象為主,主觀意象為輔。到了新詩,因為主觀意象的詩意更加濃烈,並且由於文化差異和個人體驗不同,壹個巧妙的主觀意象足以讓文本產生豐富而深遠的意味,因此主觀意象成為新詩的指揮棒,彌補了新詩少格律和形式自由所造成的詩意淺淡問題。
有了關於意象的分類概念,再來分析上面木心先生的詩《印度》,就簡單多了。
頭兩行都是清晰存在的客觀意象(印度人,風,肴漿),接著插入了兩句非意象詩句——直抒胸臆的看法,用來引導讀者隨他壹同思考:印度人連續吃喝麽/不必再去印度了。最後,以兩行頗有氣勢的主觀意象收尾:“濃烈的香味/率領印度找上門了”。
想壹想,香味真能率領壹個國家嗎?香味又沒有嘴和四肢,並不能發號施令來統帥壹個國家,所以這是壹個誇張說法。恐怕木心想說的,是香味塑造了壹個國家的形象,鄰居家的氣味代表了壹種異域文化,不可抵擋地進入了他的生活。但木心用主觀意象,把印度香料的形象處理的生動,又引人遐想,他的鄰居是壹個征服者?壹個友好訪客?還是壹個幽默的侵略者?每個讀者根據自己過往經驗,會有自己的解釋,這恰是新詩青睞主觀意象的原因。
大道至簡。看似深奧的詩歌寫作,被作家黃梵拆成壹個個小洞穴,帶領讀者用筆尺探究壹句詩的內部情趣。
他總結出四個簡單易學的 “詩句模式” ,如“A的B”、“讓A做A做不到的事“等等。當我逐條按照這些公式完成作業後,就發現壹向被束之高閣的詩意美感,那種隱匿的、潛在的或是自然從屬於詩眼的技巧特征,被他的公式突出展現出來。幾乎每個人都能夠用這些模式,寫出壹句像模像樣的現代詩句。當然,這僅僅是從0到1的部分。
再回到木心的詩,這首詩雖短小,可讀起來內容豐富,潛藏著活躍的節奏,這是什麽方法呢?在這壹堂課裏,我也找到了可能的答案。 黃梵提到,用客觀意象寫詩時,難度更大的是“邏輯跳躍”或叫“蒙太奇手法”,“留白”,讓讀者去完形填空。 木心的前四句,就在人、自然和烹飪之間,反復跳躍,壹句和壹句之間制造出微妙的拔絲效果。
黃梵告訴我們,前邊的公式不過是基本舞步,可以當做壹種無關“文學道德”的語言遊戲來訓練。壹旦理解了主觀意象和客觀意象的充滿辯證式的寫作方法,自然能產生壹種野心,那就是讓詩句更加接近於詩者本人的聲音。於是,更多的技巧孕育而生,與第二堂課的基本舞步壹起混用,以形成壹個小部落。
今天是大年初五迎財神,迎得有點疲憊,我完全失去了整理筆記的動力。如果妳和我壹樣,對下面幾個問題存有疑慮,那我建議朋友們還是直接找來讀好了。
為什麽別人總說讀不懂我的詩?
意象如何寫得準確?這個準確由什麽來定義?
事物錯搭,為什麽會被現代詩人推崇?
主觀意象和客觀意象,在壹首詩中如何分配比重?
我想象力不夠豐富,有什麽好辦法能夠建造出陌生感?
我想象力過分豐富,爆炸式的陌生感壹定是好詩嗎?
什麽叫新詩的最小詩意單元?
新詩不就是分行的散文嗎?也有強制的形式嗎?
轉行、空行、逗號、句號這些形式對新詩而言是必要的嗎?
這壹章的習題難度壹下子升高了好多。附加壹個我的讀後練習,嘗試消化好壹節課的內容。
1916年,胡適看似隨心寫成的《蝴蝶》壹詩,開啟了中國白話詩的探索征程。當時的胡適,正受到了西方新思想的影響,立誌於“活文學”的探索,他主張破除舊體文言的形式束縛,拋開用韻和用典,拋開禁錮千年的詩體嚴規,以新鮮而自由的白話氣息和詞語,新塑二十世紀的中國詩歌。
如今,新詩歷經百年,經過幾代詩人的探索,詩觀與技法已是百家爭鳴。 更為重要的是,當代新詩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典詩的音樂感與節奏技法,古為今用,並結合西方現代詩的多種理論精髓,為中國新詩的寫作者拓展出非常遼闊的空間。
第四堂課上,作者細致講解了“寫出整首詩的若幹方法”。
妳可以選擇跟著《詩經》學習客觀意象中的音樂感;跟著策蘭《死亡賦格曲》,去體會疊句和重章裏的情感節奏;跟著戴望舒和北島,使用重音的濃與淡;或者用聞壹多的音尺,去量壹量自己的詩。
妳也可以站在裏爾克的豹子面前,用象征主義手法完成壹首與理想有關的詩;學習到西方意象派創始者龐德,花費壹年時間,將三十多行的詩句刪減出壹句關於花和臉的隱喻;去感知愛情的痛楚,是如何隱藏在臺灣詩人鐘靈的“活結”和夏宇的“蛀牙”中。
我知道了,原來名家也在早年經歷過詩句晦澀而刻意贅述的尷尬;原來三段式ABA'的經典結構處處可見,甚至可以體現在壹份雞蛋三明治的設計上…… (後附食譜)
精彩紛呈的筆法,是賞讀新詩的切入點,能讓內行人壹眼就看出這個詩人的功力。同時,它們也是攔住門外漢的隱形門檻,如同攔住了當年的我,手持莎士比亞和木心詩集,雖然輕易便會醉心於壹場雪景的美,卻看不清壹片雪花的秘密。
今天是春節假期的最後壹日。讀完全書,我更傾向於稱之為新詩的顯微鏡。
用它,再去看線上線下隨處可見的現代詩,包括裏的詩,都能找到壹個絕佳的談論視角。
附上食譜壹則。因為不含酒精,只好排在我的食譜目錄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