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壹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誌,雖孤貧卻刻苦好學。二十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二十五歲後,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三十六歲後,任監察禦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誌。五十歲後,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五十七歲終。政治上較有作為。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文學主張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把他與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曾鞏、歐陽修、王安石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並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

古文運動:韓愈的真正成就,在於文學領域。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壹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

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辭也,本誌乎古道也。”以古文來振興儒學,恢復“聖道”。韓愈認為,“文以載道”,文和道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應該首先重視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

韓愈以“物不得其平則鳴”為根據提出了壹條理論,認為人“有不得已而後言者”。

韓愈認為,文體上應該學習古代聖賢之為文。但必須“師其意,不師其辭”。

韓愈還提出,寫文章應該“唯陳言之務去”,去年陳詞濫調,務爭有所創新。

韓愈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是成功的,從此“古文自唐以後為壹大變”,壹改淫靡的文風。蘇軾據此稱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學主張,對於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實踐活動都有積極的影響。

創作理論: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壹,以道為主。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文學創作

韓愈的文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韓愈的散文涉及方面很廣,有“扶樹教道” 宣傳儒家思想的作品,如《原道》《原姓》《原毀》;有寓意深刻的雜說,如《龍說》《馬說》;有刺社會之弊的議論和表狀,如《諱辯》《論佛骨表》;有談“求師之道”的,如《師說》;有感情激蕩真摯動人的祭文墓誌銘,如《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誌銘》等。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