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 李覯《廣潛書》
原文選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釋義:
壹個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平如何。
2、[唐] 韓愈 《師說》
原文選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釋義: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3、[唐] 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原文選段: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釋義:
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4、[唐] 柳宗元《師友箴》
原文選段: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釋義:
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不當老師,不尊重老師,那麽這個社會就會更加的背離道統。
5、[戰國] 荀子《荀子修身》
原文選段:
君子隆師而親友
釋義:
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
2. 關於教師的古文< > 作者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
人不是壹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壹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壹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裏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
(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壹類(人),(壹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 等等,就許多人聚(在壹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麽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
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壹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裏面)壹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
因此,學生不壹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壹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
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背景 《師說》是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
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壹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3. 關於寫老師的文言文有哪些關於寫老師的文言文只有《師說》,作者是韓愈,全文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 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 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師焉,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雲者, 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 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於時, 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
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壹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壹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壹方面不通曉句讀,另壹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壹起譏笑人家。
問他們(為什麽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
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壹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壹起走,(其中)壹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
因此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不壹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
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4. 找關於 老師 的 古文或者詞句關於老師的古文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2、壹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3、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4、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5、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6、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7、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8、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 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荀子.勸學》
9、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10、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2、片言之賜,皆事師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序》
13、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
5. 關於尊重老師的古文《呂氏春秋·尊師》節選: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範蠡、大夫種。聖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譯文:
神農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以範蠡、大夫文種為師。聖人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的尊貴沒有達到帝王,才智沒有達到聖人,卻想不尊奉老師,(那)通過什麽能達到(帝王聖人的境界)呢?這就是五帝廢絕、三代滅絕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人眼睛能看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使人的嘴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人嘴能說話還不如口裏有病說不出話;
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人心能認知還不如狂亂(無知)。因此凡是學習,不是能增加(什麽),而是(使人)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叫作善於學習。
擴展資料
名人尊師
1、 *** 向教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 *** 同誌來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的教師毛宇居壹起用飯,席間熱情為老師敬酒。毛宇居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2、周恩來不忘師恩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挽聯上寫著:“張伯苓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挽。”
張伯苓病故後,周恩來壹直惦記著張家的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把自己的購物證給張伯苓夫人,還派人給張夫人送去500元,並囑咐交際處對張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關照。
3、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朱德同誌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壹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壹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6. 古文中如何寫感激老師的文章.最好能夠答出重點字的意思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個在詩中是描寫愛情的忠貞的,現在被人們用來歌頌老師. 壹日為師,終身為父. 唐 白居易 《遠師》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壹事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山高水長有時盡,唯我師恩日月長. 師,老師的通稱, 自先秦至清未. 師傅:先秦時代. 師資:先秦時代對老師的敬詞. 師保:古代擔任教導貴族的學官. 師父:宋朝時代對教師的尊稱. 博士:先秦來的國學老師. 祭酒:漢代始作官學中老師之稱謂. 司業:古代教音樂的老師. 助教:國子監老師. 先生;先秦時代的國學老師. 門館先生: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稱謂. 門客: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另壹個稱謂. 教授:原為宋代學官,後用以對教書先生的尊稱. 老師:古時稱年輩最尊的學者為老師.或宋元代稱教授歌曲,戲劇武書的技藝的人為教師. 教諭:宋代京師設立的小學教師. 教習:明代掌課試之事的教師. 教職:原是周禮小宰六職之壹,清代時沿用為教師之稱. 學官:漢代太學教師. 講郎:東漢太學老師. 學政:宋代太學的教師. 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教師. 監學:清中學堂以上設監學,管學生功課及考勤之事. 監丞:明清時期,對太學中國子監教師的稱謂.。
7. 關於感恩老師的文言文感恩老師的文言文沒有古代,有現代的壹篇。
千禧八年,辛酉之月。余有廣大中文十又壹學子叨擾六十七中,時近月余,有感於受師長育教之恩,是以為情造文,銘而致謝。
六十七中,肇於國立,錫名棠溪。臨白雲山之靈氣,承三元裏之英華。櫻木掩路,桂樹當庭。五十二載風雨,歷經滄桑。七十二門子弟,遍布華夏。弦歌繼響,薪火相傳。
吾等自入貴校以來,累受眾師長教育之恩,沒齒難忘。憶往初,吾等皆初登臺傳道解惑,以生轉為師者,居講臺之高,心惶惶然也。所幸眾師長循循善誘,發蒙啟蔽,苦心孤詣,魚漁雙授。於之修身,眾師以身作則,行端表正,不言之教,桃下之蹊。於之日用,師更備極關懷,以便利於吾等。何以述眾師教育之功?艟艨巨艦,非槳舵導引之助不能乘風破浪;北溟鯤鵬,非長風托舉之力不能奮翼九天。
更欲備述余之垂教之恩,然恩長筆短,述之則掛壹漏萬。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六十七中之生,敏而好學,各擅所長,材稱棟梁。壹月之余,諸生與吾等朝夕相處,情之甚洽。巍巍雲山,滔滔珠水,菁菁校園,莫不盡染余等之芳華。
嗟乎!時若白駒過隙,目之閉合間,吾等踐習已至,楊柳依依,頓生不舍之情。今吾等懷感激涕零之心境,謹祝六十七中登高望遠,又上壹層樓。
知識延展:感恩老師的古詩市有噠~
蘇軾懷念恩師歐陽修,讀罷潸然而淚下,方覺人世間師生之情亦能超越古今天地。
蘇軾醉翁操 · 瑯然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唯有醉翁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簣過山前。曰有心哉!此弦。醉翁嘯詠,聲如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同巔,水有時而回淵,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曲在人間,試聽徵外兩三弦。
蘇軾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在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去世十年之後,他第三次路過揚州,到為紀念歐陽修而修的平山堂去,看著歐陽修的手跡,唱著他填的《楊柳》《春風》,靜靜地,孤獨地在茫茫世界,沈浮世事中懷念壹個人。
8. 形如老師的古代詩句,古文裏面的名句.類似於出師表裏面何為師者傳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 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落紅本非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尺講臺存日月,壹支粉筆寫春秋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2.身教重於言傳. ——王夫之3.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 4.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守. ——陶行知 5.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李贄 6.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壹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7.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壹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烏申斯基8.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 9.做老師的只要有壹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盧梭10.要把學生造就成壹種什麽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麽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壹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滿腹經綸是才幹,誨人不倦也窮酸.片言之賜 皆我師也桃李滿天下.夠了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