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萬家燈火的打油詩句有哪些?

形容萬家燈火的打油詩句有哪些?

描寫萬家燈火的詩句有:

《滿庭芳·千裏旌麾》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千裏旌麾,萬家燈火,曉來氣靄佳瑞。

《上元戲呈貢父》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車馬紛紛白晝同,萬家燈火暖春風。

《遊白雲歸,感賦四律,並柬同遊諸子》年代: 近代 作者: 寧調元——江水南流夜有聲,萬家燈火夾江明。

《和朱給事上元早雪》年代: 宋 作者: 李復——萬家燈火方行樂,九陌輪蹄肯放閑。

《元夕》年代: 宋 作者: 邵伯溫——從昔遨遊盛兩川,充城人物自駢闐。萬家燈火春風陌,十裏綺羅明月天。

和兗弟與梁況之學士同作四絕句·右二首並和》年代: 宋 作者: 蘇頌——湖上歸時暮氣侵,松香花露拂巾簪。萬家燈火沙河裏,月色相和廓暝陰。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壹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涼。

詩詞註釋 ? 註釋:風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 ①晴天雨:風吹古木,颯颯作響,像雨聲壹般,但天空卻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潔白似霜,但卻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 七律《江樓夕望招客》作於杭州刺史任內。這兩句是說,風吹古木,聲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寫夏夜清涼、優美的風光,逼真、傳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詞獨特,意境高妙。 ? 蘇軾說“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 ?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壹句高妙之處在於:晴本無雨,夏本無霜,風吹古木如聞雨聲,月照平沙似見寒霜,聯想與想象生出清涼,足以消暑. ? 全詩壹“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燈火闌珊,星河閃爍,都是俯瞰所見;頸聯寫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視線由遠及近,而壹切景物又都籠罩於“夕”字之中。 ? 賞析 ?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這首詩是當時招朋友夜飲的即興之作。這是壹首格律工穩的七律,以描寫景色和賞景的感受為中心。描寫景色的層次極為分明,猶如講究透視法的水粉畫壹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氣勢,重點寫山水,山連水,水接天,延綿雄闊。頷聯從俯瞰的角度,寫夜色中的光和亮;萬家燈火與壹道星河交相輝映,裝點了錢塘的景色。星河壹句,詩人畫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幾分澄澈清新的感覺。頸聯兩句開始夾雜感官的錯覺,用比喻和誇張手法寫風月:風吹樹葉之聲頗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潔白如霜。同時,詩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讀者,此時正值暑“夏”“晴”夜,強調秋涼的感覺不過是壹種消暑的手段,於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賓夜飲的對話,扣住了“招客”的題意。 ? 如果把此詩比作壹幅江樓夕望的畫圖,那麽,詩的構思則是作畫的順序。詩人從遠眺起筆,粗線條地勾勒余杭的山水,進而環顧杭城的燈光並由與燈影相輝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樓所在的湖水之上,從而慢慢將筆從曠遠的天際轉向樓閣四圍的描寫,再從風聲月色見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遠而近,而感覺則愈來愈細,真可謂“坐馳可以役萬景”,既有眼力,又有筆力。 ? 此詩的兩聯中,“燈火萬家”壹聯對得極美,散落的萬家燈火,與壹道銀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與“山勢”從傍晚到夜間的變化,給人壹種神奇的夢幻之感,頗得後人的贊賞。宋人黃庭堅《登快閣》詩中的名句“澄江壹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詩的影響。 ? 詩中描寫了杭州東面山川的形勢和杭州美麗的夜景,氣勢雄偉,境界開闊。在炎熱的夏天的黃昏,詩人登上望海樓向東遠望,天海壹片蒼茫的景象;錢塘江和江兩岸的山勢“闊復長”。詩人寫夜景是從光和聲兩個角度寫的:燈火、銀河、月光從光,夏風從聲,因此繪聲繪色、燦爛奪目,末句以“招客”作結,緊扣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