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禪文化和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關於茶的起源,壹直存在爭議,先後有先秦說、西漢說和三國說,根據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考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更是將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遠古時期,可見中國人飲茶的歷史之悠久。
雖然中國的佛教文化的起源無法和茶文化壹樣追溯至遠古,但自從兩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到東漢末年,已經從民間滲透到了皇權宗室,東晉南北朝時期,通過官方大力的發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蕭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雖然扼腕嘆息,但也足以窺見當時佛教的興盛。
同樣,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現,也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朝古詩中難以尋覓到茶的蹤跡,而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可見當時,茶見於詩詞,而不是“"清晨壹杯茶,餓死賣藥家"之類的諺語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藥物功效,說明飲茶文化已經逐漸推廣至上層社會的文人雅士。西晉文學家左思在《嬌女詩》中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生動的描寫了兩位小女兒調皮可愛,玩耍回來後口渴難耐,焦急的對嘴吹爐火,盼望早點煮好可以泡茶解渴,側面體現了飲茶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齡層的熱愛。
而茶文化和禪文化的結合,根據記載,也始於兩晉,《晉書·藝術傳》記載: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記載,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無論是物質層面、體系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陸羽的《茶經》到現在仍舊被奉為經典,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形成了壹整套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數名茶同佛門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有名的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君山銀針,“雲霧茶”黃山毛峰等等,古時候均由僧人種植,即便是茶聖陸羽本人,孩童時代也成長在競陵龍蓋寺,由住持撫養,可見禪/茶文化歷史淵源之深厚。
(2) 禪與茶的關聯與詩詞表現
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善緣”,這就是佛教禪師提倡茶道的原因之壹。禪道和茶道歸根到底,在於“正”“清”“和”“雅”四個字。
a. “正”
禪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擴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時,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無雜念,才能體會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詩人元稹,曾寫過壹首與茶有關的寶塔詩,從茶的本性,對茶的喜愛以及茶的功能三個層面,體現了茶的正念,也通過“慕詩客,愛僧家”,點出了茶和禪的關聯。
茶,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b. “清”
“清”,可以理解為清醒、清淡、清廉,禪道文化中可以理解為清凈和清心寡欲。三國時期,就有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於酒的濃烈,本自就帶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聖泉》中的“清甘本無滓,渴飲得真味。”說的是茶性清潔;《北齋雨後》中的“小庭幽圃絕清佳”“留客臨軒試越茶”說的是飲茶環境的清幽。
除了清凈的環境外,從茶具到內心都要清明節凈。兩晉北朝時,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黃老之道與清淡之風盛行。思想觀念帶動著生活方式的轉遍,逐漸以好茶為風氣。陸遊的《晚秋雜興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與清性的關聯: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c. “和”
所謂“和”是儒、道、釋三家思想***同的哲學理念,禪宗更是強調明心見性,內心和對立的觀念調和、化解,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和諧的觀念在詩詞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內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與人關系之間的友愛和諧;有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的人和自然的和諧,而白居易的詩詞《食後》更是把和諧平靜之禪的心情,和飲茶做了緊密的關聯:
食罷壹覺睡,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詩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中,也體現了禪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約飲茶,是雅之壹,以茶為題,聯句吟詩,是雅之二,詩句中體現的“流華”“素瓷”“芳氣““閑軒”等等讓人心曠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詩詞,正是體現禪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崿
禦史秋風勁,尚書北鬥尊。--崔萬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然
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閑軒。--陸士修
?
(3) 詩詞中的禪茶壹味
禪與茶的“正”“清”“和”“雅”是禪茶壹味的本質和精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凈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為表裏,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悟茶。
古人在詩詞的表現形式中,不僅僅只是吟詠其中的某個片面,對於禪茶壹味的整體理解和闡述的詩詞,也比比皆是。
比如說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懷》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壹碗,寄與愛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閑來無事,以煎水煮茶為樂,並且愛屋及烏,把這個飲茶愛好傳遞給友人,在我看來,無論是“坐酌”還是“看煎”不僅體現了作者雲淡風輕的心情,更傳遞了他心如明鏡,看破紅塵的隱喻,禪茶壹味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通,在詩詞中也有極為深刻的體現。
另壹首典型的詩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擔花。
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
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
恰似黃鸝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作者對生活的解讀上升到了“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旗亭問酒,蕭寺尋茶”,逢人見事不起愛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壹,更是體現了閑雲野鶴無欲無求,“饑來吃飯困來眠”的超凡境界。
錢起 -《與趙莒茶宴》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壹樹蟬聲片影斜。
錢起的這首詩,“塵心洗盡興難盡”,也體現了洗凈紅塵雜念,但茶性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散,無論是從竹林、蟬等峻潔高誌意象的刻畫,還是對於心態的描寫,都巧妙的體現了人們試圖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靈的塵土,追求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從上可見,禪茶壹味的文化不僅僅體現在禪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實的體會中,通過詩詞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詩詞即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無論是茶道、禪道亦或是詩詞,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僅僅是粗略的簡述,如有理解不正確的地方,請老師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