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遷都洛陽:
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為都城了,於是楊廣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新都洛陽,《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十壹月已末,幸洛陽。癸醜,詔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便即沒有分職,以為民極也。”《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大業元年)三月丁未,詔尙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又是阜澗營顯仁宮,采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徙天下富商大賈萬家於東京。辛亥,發河南諸君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龍船、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次年,東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城,賜監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船萬騎,入於東京。”
2.隋書評價:
《隋書》:“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於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鐘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纮,單於頓顙,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委積於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裏,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奸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並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裏,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壹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2. 隋煬帝為什麽遷都洛陽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壹了全國。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卒,太子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
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園。
為加強南北的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壹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全長四五千裏,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到余杭,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經濟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煬帝時,經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洛陽官倉裏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
隋煬帝濫用民力,他三次乘坐大龍舟到江都巡遊,隨行船只幾千艘,綿延200多裏,沿路州縣,都必須供應食物。隋煬帝還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農民大量離開土地,農田荒蕪,造成饑荒。公元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起義,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逐漸匯合成幾個強大集團,最主要的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瓦崗軍在河南瓦崗起義,攻占隋朝大糧倉興洛倉,把糧食發給農民。隋朝政權搖搖欲墜。
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揚州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世充為太尉,獨攬朝政。義寧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廢楊侗為潞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後被唐所滅。隋朝都洛15 年,2帝。
3. 隋煬帝楊廣,是不是想遷都洛陽是,隋煬帝即位後,營建新都洛陽,這座新都被冠以“東京”稱號,洛陽在北魏分裂不復為都後重新崛起,並在隋唐兩代乃至五代發揮了重要作用。隋煬帝入住新都後,洛陽成為隋王朝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但是關於隋煬帝建都洛陽是否屬於遷都目前存在部分爭議。樓主支持隋煬帝遷都的說法,直接證據來源自《隋書》,《隋書》宇文愷列傳寫到:“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以愷為營東都副監,尋遷將作大匠。“
之前看到有網友認為宇文愷列傳中“遷都”的意思不是遷移帝國的都城,而指的是將洛陽城從漢魏故城向西遷移至隋代新洛陽城的意思。樓主認為這種解釋不妥,下面樓主嘗試從邏輯的角度大概解釋下為什麽不妥。
隋朝有過兩次遷都,第壹次是隋文帝時期,文帝嫌棄漢長安城殘破和水質,在開皇二年於漢長安城東南二十裏營建新都大興城,並在開皇三年遷都至大興。這次遷都將隋王朝的政治中心遷至大興城,後在唐朝正式更名長安。第二次遷都是在隋煬帝即位後,仁壽四年(604年)煬帝即位伊始即下詔營建東京,東京洛陽於大業元年正式開工,每月役使二百萬人,終於在大業二年新都建成,隋煬帝也正式入住新都,新都洛陽的奢華成都遠超大興,同時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洛陽成為隋王朝新的政治經濟中心。
通過隋朝兩次都城的遷移,我們可以簡單梳理壹下遷都路線,從漢長安至大興城是第壹次,再到新的洛陽城是第二次,政治中心伴隨著都城的遷移而改變。
問題來了,部分網友認為隋朝的第二次遷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國家政治中心都城的改變,而是城址的變遷。樓主認為說都城遷移是城址變遷不合邏輯。
眾所周知,隋文帝通過禪讓登基為帝後沿用北周的都城長安,在開皇三年正式遷都大興城之前,漢長安城壹直都是隋王朝的首都,所以從漢長安城到大興城的遷移,在史書記載中用了遷都,指的是王朝首都政治中心的轉移,雖然大興和漢長安距離很近,但是仍是兩座不同的城市,所以叫遷都。
而漢魏洛陽城雖然在北周宣帝即位後,重新修繕建為東京,但是在隋文帝即位後就廢除了洛陽的東京稱號。所以在隋煬帝建東京前,洛陽不能稱之為都城。直到隋煬帝即位後下詔營建東京,洛陽才有了都城的名號,而這個東京的名號自始至終和漢魏洛陽城沒有壹毛錢關系。這座東京洛陽城是壹座全新的都城,不是從舊都漢魏洛陽城(漢魏洛陽城在這個時候還不睡都城,不能叫舊都)遷到這裏。那麽這個遷都是何意呢,樓主以為就是國家政治中心的遷移,而不是某些網友的說的城址的遷移。
雖然在遷都的過程中,事實上洛陽城的城址是遷移了,但是史書用的是遷都而不是遷城後升級為東都。所以樓主認為隋煬帝建東京洛陽,是隋王朝都城的遷移。
4. 讓人不解:隋煬帝為什麽非要遷都洛陽隋煬帝遷都洛陽,主要是因為糧食問題。
隋朝成立的時候,最早定都在關中壹帶。關中有八百秦川的肥沃土地,又有函谷關這樣的險峻關口,作為都城,確實合適。但隨著隋朝的國力增強,都城湧進了大量人口。從糧食的角度講,以關中的土地,就已經很難供給都城人口的需要。 而洛陽這個地方,雖然產糧同樣有限,但隋煬帝修建了通洛渠後,可以把江蘇跟洛陽連接起來。中國南北因為運河得以貫通。這樣壹來,就可以通過運輸解決都城的糧食問題。
而洛陽地區在過去就被認為是天下的中心。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偏處西方,不利於隋朝集權後對國土的控制。當時江南壹帶,以及山東地區,都曾爆發過叛亂。隋煬帝如果想加強對江南,以及其他地區的控制,遷都就成了必要。
5. 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哪幾首1、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春江花月夜》、《飲馬長城窟行》兩首。
2、《春江花月夜》
其壹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其二
夜露含花氣,
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遊女,
湘川值二妃。
3、《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
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裏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4、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壹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於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壹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唐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6. 關於洛陽的詩詞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莊《鶯梭》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壹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壹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裏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莊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壹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31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唐 李白
32漢有洛陽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34洛陽名工見咨嗟, 壹翦壹刻作琵琶。 唐 吳均
35河中之水向東流, 洛陽女兒名莫愁。 晉 蕭衍
36既乏瑯邪政, 方憩洛陽社。 唐 謝珧
7. 隋文帝定都是在洛陽還是在長安隋文帝定都長安,後來隋煬帝遷都於洛陽。
隋朝(581年-618年,壹說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大壹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壹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即隋文帝,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北周覆亡。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壹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後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享國38年。
8. 隋宮這首詩從哪幾個角度諷刺了隋煬帝①角度:第壹,開鑿了兩千余裏的運河;第二,沿河廣建行宮,乘坐龍舟遊行。
②全文:隋宮[律詩·李商隱]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③白話譯文:長安的殿閣內彌漫著壹片煙霞,楊廣還想把蕪城作為帝王之家。如果不是李淵得到傳國的玉璽,那麽他的龍舟還會遊遍到天涯。
如今隋朝的宮苑中已不見螢蟲,只有低垂的楊柳和歸巢的烏鴉。如果楊廣在地下和陳後主相遇,有心欣賞淫逸辱國的後庭花嗎?④作者簡介: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
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公元837年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
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
擅長律、絕,富於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9. 隋遷都洛陽有必要嗎根本不是因為西安讓占了!
遷都因為皇帝高興,想想,妳有個新房子,裝修好了,不去住,是不是很可惜?
洛陽新建好後,又是大運河的中心,所以為了玩著方便,遷都了。。。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隋遷都洛陽城;隋煬帝下江都(今揚州),船隊綿延二百裏;隋煬帝北巡塞上。
605年左右的戰鬥情況是:1.隋平楊諒之戰,604年(隋仁壽四年),漢王楊諒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對其兄楊廣即位而被鎮壓的壹場軍事政變,結果楊諒兵敗計窮,向楊素乞降。2.隋攻林邑之戰,605年(隋大業元年)隋煬帝派人經略林邑(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中發生的戰爭,結果 劉方進入國都,俘獲其廟主18人,全都為該廟整修了神像,刻石紀功然後班師還朝。由於長途跋涉,連日行軍,士兵腫足,死十之四五,劉方也染疾,亡於途中。隋軍撤後林邑王又重占國土。3.隋擊契丹之戰,605年(隋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反擊契丹的作戰,結果此役,韋雲起嚴明軍紀,將紀律渙散的突厥兵訓練成令行禁止的可戰之軍,然後用假道計策,壹舉擊敗契丹軍。
總結就是西安沒被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