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陳子龍 歲時節令 情懷
陳子龍(1608-1647),字人中、更字臥子,號軼符、大樽,松江人。明末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明末詩壇的殿軍。
壹 除夕
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壹,指壹年中最後壹天的晚上,《夢梁錄》雲:“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夕’。”除夕之夜是全家團圓迎接新的壹年之夜,可陳子龍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裏感情多事復雜的。
《除夕》:
城中百萬戶,繞繞管弦前。風俗隨鄉古,煙花隔歲妍。
未應悲白發,能不怨芳年。明日春光滿,經過劇可憐。
《除夕有懷亡女》:
渺渺非人境,何年見汝歸?常時當令節,猶自整新衣。
小像幽蘭側,孤墳暮鳥飛,臨陽芳草發,何處托春暉?
第壹首詩壹、二聯是對除夕之夜熱鬧場景的描寫,城中百姓吹管彈弦,燃放煙花,壹片喜氣。後兩聯轉筆,詩人在喜慶的日子裏獨自愁悲,感嘆自己年華不在,已白發滿頭,更令人惱的是,明日春天來臨萬物生機勃勃,而自己只會更加可憐。當孤獨之人處於熱鬧之境時,若不被熱鬧感染,孤獨之感更會加劇。讀罷這首詩仿佛我們已經看到了壹個可憐的白發老人在萬人歡樂時獨自寂寞。第二首則更為悲涼,詩人於除夕夜想起了自己已亡故的女兒,記起女兒生前曾在除夕夜整理自己的新衣,而現在人已不在,只有壹座孤墳。春天就要到了,花草要重新生發了,哪裏可以托個信給她啊?在舉家團圓的日子裏,想起已故的女兒,詩人是多麽的悲涼啊!
當然陳子龍的除夕詩也不盡是這麽愁苦淒涼的,也有詩表達了他閑適之情。如《除夕和友韻》:
歲杪逢君至,清輝映四鄰。寒梅堪***對,彩筆信如神。
日月清輝老,江湖白發新。屠蘇須盡醉,莫問五更春。
這首詩閑適清新,給人以輕松曠達之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於除夕而至,可見詩人有多麽高興,四周都是“清輝”。寒梅成對綻放,寫文章也如有神來之筆。在這麽歡樂的日子裏,無須管明日就是春天,今朝持酒壹醉吧。除夕夜遇友,可謂喜上加喜。
二 中秋
中秋夜為月圓之夜,象征團團圓圓,所以又有團圓節之稱。漢魏時期尚沒有中秋節,到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節開始流行,並於宋太宗時期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到明清時期,中秋節成為壹大節日。因中秋節是與月相關的,而月又有著特殊的內涵,文人士子常常會望月抒懷,陳子龍作為壹個感情豐富的文人,在中秋夜也常有望月抒懷之作。
三 寒食、清明
相傳寒食節是為懷念介之推而專門設定的節日,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有記載:“周舉為並州刺史。太原壹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輒壹月寒食,莫敢煙?,老少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止火,殘損人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1]在這壹天人們都要禁煙、吃冷食、祭祀掃墳、踏青。而後來寒食節與今清明節合二為壹,但目前仍有地方保持著寒食節的習俗。陳子龍有大量的詩歌描寫寒食清明節。
《寒食》(其三):
愁見鴛鴦滿碧池,又將幽恨度方時。
去年楊柳滹沱上,次日東風正別離。
此詩是懷人之作。詩人看到水池裏成雙成對的鴛鴦,想到自己此時的形單影只,不免愁上心頭,惱怒又要自己壹人度過美好春季。不禁想起去年這天別離場景。古代寒食節有踏青的習俗,青年男女也會在這天約會遊玩,詩人在這樣的日子裏想起遠方的佳人,難免會“愁”,會“恨”。
寒食清明節有折柳戴柳的習俗,或將柳插於門楣上,或戴於頭上、帽子上,用來辟邪除災,保平安圖吉利。陳子龍也有詩句描寫了折柳這壹習俗,如《越中寒食》(其壹)“輕煙不盡水雲間,官柳風前未忍攀。”
《清明》(其三):
梨花冷落野中分,白蝶茫茫翡翠裙。
今日傷心何事最?雨中獨上窈娘墳。
這首詩是清明節祭祀懷人作。用飄零的梨花,飛舞的白蝶這兩個意象來襯托自己的感情。在這個節日裏最傷心的事莫過於在清明雨中獨自去“窈娘”的墳上祭祀了。
寒食清明節因有各種不同的習俗,在眾多傳統節日裏是比較特殊的,男女青年可以在這壹天物色心儀的對象,所以陳子龍想起了不在自己身邊的佳人。這壹天也是人們祭祀掃墓的日子,常常會想起已故的親人朋友,陳子龍會有詩紀念亡故的人。
四 七夕
七夕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七夕最初只是壹個節令,到後來才與織女星、牽牛星聯系起來並被賦予了愛情的含義,但各種文獻對此有不同的說法。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較為詳細的記載了牛郎與織女結合的原因和被阻隔的原因:“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西河牛郎,嫁後遂費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壹會。”[2]還有董永遇仙的故事等。隨著故事的流傳和時代的發展,再加上人類的聚散離別,七夕就成為了壹個充滿愛的節日。歷來寫七夕的文人不勝枚舉,陳子龍也不例外。
《七夕渡曹娥江》:
佳期今又見,旅思日應加。秋水芳洲凈,朝雲掛楫斜。
虹橋連海市,玉佩照江花。仿佛奔龍會,迢迢漢影遮。
據考證,“曹娥江,在縣東九十二裏。娥父於溺死,求屍不得,娥亦自溺,因名。”詩中寫又到七夕佳節了,奔波在外的人今天對佳人的思念應該更濃烈。水上的小洲那麽明凈,天邊有朝雲,天上有彩虹,江邊有花,仿佛都要去歡度那遠方的佳會壹樣。詩人將景色活化,並賦予他們歡樂的情緒。這樣以歡襯悲,詩人的思念之情更深。
再如《七夕》(其壹):
碧落孤秋雲氣殘,茫茫天上有悲歡。微雨壹夜靈旗動,涼月三更曉佩寒。
漢自多情猶惜鵲,星能飛渡更參鸞。雖然聚散終有事,猶傲修娥雙影看。
古人歷來多悲秋,陳子龍也有這樣的情愫,“秋”是“孤”的,“雲”是“殘”的。“茫茫天上有悲歡”指的是天上的牛郎織女於今夕能得壹見,鵲也多情幫助他們相見。雖然聚散是常有的事情,但可憐的嫦娥即使是在七夕也只能獨自度過。
我國有著豐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歲時節令,這些歲時節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習俗的歲時節令文化。代表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審美趨向,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人士子常常會在歲時節令之時唱和贈答,抒懷達意,陳子龍也借助了歲時節令這個平臺充分的抒發了自己的感情,使我們了解了這個具有英雄豪氣和浪漫情趣相結合的詩人,體會到了他詩歌的雄渾、悲壯和瑰麗。